第三章铝电解的主要操作.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 铝电解的主要作业
在铝电解的主要作业中,最受关注的有:加料、槽电压调整(极距调整)、阳极更换、阳极效应(以下简称AE)熄灭、出铝、抬母线等,这些作业又称之为操作。现代大型预焙铝电解槽均配备有计算机控制系统,因此加料、槽电压调整由计算机完成;AE熄灭也可由计算机实现,但成功率有限,仍需人工监视和辅助;换阳极、出铝、抬母线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监控下由人工配合多功能天车来完成。
除了上述的“操作型”作业外,现代铝电解生产还把其他一些生产活动也规范化为若干种作业,并制定相应的作业规程。例如,与生产管理密切相关的有巡视作业;与出铝有关的有铝水输送作业、吸出管更换作业、吸出抬包的粗略清除作业、抬包的预热作业等;与开、停槽有关的有列间短路作业、电解质吸出与移注作业、电解槽系列通电及停电的联络作业、停槽作业等;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相关的有:槽电压的调整作业、电解槽异常的检出与处理、电解控制系统异常信息的处理、电解控制系统停止时的处置等;与工具制作、设备操作与维护有关的作业有:氧化铝耙(铝耙)浇铸作业、铝电解控制系统操作与维护作业、多功能天车的操作与维护作业、原料输送与烟气净化系统的操作与维护作业等等。
本章叙述的是需要人工完成或人工参与完成的铝电解的主要作业,包括阳极更换、出铝、熄灭AE、抬母线、巡视作业、电解槽异常的检查与处理作业、系列通电与停电作业和停槽作业。对于同样需要人工参与的铝电解生产中的常规测定,将在本篇第六章中叙述;对于计算机控制系统完成的作业(下料、槽电压调整等),将在第四篇“铝电解计算机控制及铝厂信息化”中叙述。
3.1 阳极更换
预焙电解槽所用阳极是在阳极工厂按规定尺寸成型、焙烧、阳极导杆组装后,送到电解使用。每块阳极使用一定天数后,需换出残极,重新装上新极,此过程为阳极更换,或简称换极。
阳极是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更换的。关于阳极更换周期的计算,请见“1.2.4.3 最佳阳极结构与安装尺寸的选择”。
有了阳极使用周期和电解槽阳极安装组数,便可确定阳极更换顺序。关于阳极更换顺序的确定请见“4.10阳极更换进度的管理”。关于阳极更换的质量管理请见“4.14 操作工序的质量管理”。
3.1.1 阳极更换的基本步骤
阳极更换的作业流程如图3-1所示。
3.1.1.1 作业准备
(2)准备原料、设备与工具:备好新阳极块(组)、电解质粉料;备好多功能天车等设备;备好作业记录渣箱、阳极托盘、铁锹、粉笔、一把扫把、一把铁锤、钢钎、风镐,铁耙5分钟,,要重新。.2 扒料
操作人员站在风格板上,打开换极处槽盖板;揭开的槽盖板应整齐叠放在相邻槽或左右的槽盖板上。
用铝耙将待更换的阳极上的覆盖料及其边部可扒出的覆盖料呈扇形扒开,把扒出的料扒在槽沿板内侧或铲到相邻阳极上。
图3-1 阳极更换作业流程图
3.1.1.3 结壳开口人工开口5cm,窄缝长度为新阳极的宽度,窄缝要求连通且能观察到槽中液体电解质。对于用短钢钎或铁耙处理不了的硬壳面用风镐进行处理,确保该窄缝连通且能观察到槽中液体电解质。
(2)多功能天车(PTM)开口PTM扎开需换极的的结壳cm)。
指挥PTM旋转卡头,下降提升阳极装置的夹具夹住阳极铝导杆孔;PTM的小盒卡具扳手,卡住小盒卡具mm的新极,16小时左右导电达正常70%,24小时左右达正常值,角部阳极几乎拖长一倍的时间,考虑到新极导电的滞后性,新极安装不能与残极底面一样齐平,应比残极提高1天(非角部极)或2天(角部极)的消耗量,即15mm或30mm,保证达正常导电值时其底掌与其他阳极底掌位于同一平面。
在PTM没有阳极定位装置的情况下,可采用人工定位法。以自制卡尺(兜尺)进行阳极定位为例,定位过程如图3-2所示:①以阳极大母线下沿为基准,在残极导杆上划线;②在卡尺竖边上刻度与残极导杆划线对准处划线,然后抽出卡尺,在划线下2厘米处再重新划线,擦去原划线;③将卡尺上的高度(标记)移到新极上(即在新极导杆上的同样高度划线);④以此线位置与大母线下沿齐平。
(1)在槽上 (2)吊起残极 (3)吊起新极 (4)在槽上定位
图3-2 卡尺定位过程
一些PTM配备有阳极定位装置。以一种机械定位装置(阳极水平定位仪)为例,它由传动皮带(钢丝)、刻度盘、皮带卷放筒组成。皮带一头固定在PTM的阳极卡头上,经刻度盘的中盘连到卷放筒上。卡头伸缩时,皮带带动中盘转动,表示出不同的空间位置。具体的定位过程是,残极拨出前,先标定水平仪;把残极吊托上把极吊托上置;
3.1.1.6 拔出残极PTM的小盒卡具扳手松开小盒卡具PTM将拔出残极吊至电解车间操作大面(不要碰击槽上部槽壳板与立柱母线);PTM吊起拔出的残极进行目视检查
3.1.1.8 残极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