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矿产勘查学期末考试试卷(两份)及复习资料.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
第一章 绪论
1.矿产勘查:在区调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地质科学理论,使用多种勘查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矿床地质和矿产资源所进行的系统调查研究工作。
2.矿产勘查学:研究矿产形成与分布的地质条件、矿床赋存规律、矿体变化特征和研究工业矿床最有效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内容:矿产预测、矿产勘查、矿产评价。
研究对象:工业矿体
基本任务:研究矿体形成条件、赋存规律及矿体变化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合理有效地预测、勘查和评价矿床的理论和方法
3.矿产勘查学的研究方法:地质观察研究法、勘查统计分析法、勘查模型类比法、技术经济评价法
4.矿产勘查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2.循序渐进: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
3.全面研究;4.综合评价;5.经济合理
5.矿产勘查阶段划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
目的与意义:减少勘查投资风险,确保后续勘查合理性,提高矿产勘查效益
5.矿产资源:由地质作用形成于地壳内或地表的自然富集物,并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意义的物质
根据地质可靠程度分为:查明矿产资源、潜在矿产资源
6.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依据:
1.地质可靠程度:预测的4、推断的3、控制的2、探明的1
2.可行性评价:概略研究3、预可行性研究2、可行性研究1
3.经济意义:经济的1、边际经济的2M、次边际经济的2S、内蕴经济的3、经济意义未定的
7.储量: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基础储量中经济可采部分
基础储量(b):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
第二章 矿床类型
1.矿床勘查类型:按矿床主要地质特点及勘查难易程度,将特点相似的矿床加以理论综合与概括划分的类型。
划分目的:总结实践经验,指导实际工作,为合理选择勘查手段、勘查程度、工程部署提供依据
划分依据:矿体规模、主矿体形态变化程度、主矿体厚度的稳定性、受构造和脉岩影响程度、矿体中主要有用组分的分布均匀程度。
2.矿床勘查类型确定原则:
1.追求最佳勘查效益原则;2.从实际出发原则;3.以主矿体为主原则;
4.类型三分,允许过渡原则;5.在实践中验证并及时修正原则
第三章 矿产勘查技术方法
1.矿产勘查技术方法根据原理可分为:
1.地质测量法:小比例尺地质测量(1:100万~50万);中比例尺地质测量(1:20万~5万);大比例尺地质测量(1:1万以上)
2.重砂测量法:水系法、水域法、测网法
3.地球化学方法:岩石测量法、土壤测量法、水系沉积物测量法、水化学测量法、生物测量法
4.地球物理方法:与围岩有明显物性差别;有一定体积。放射性测量法、重磁电
5.遥感遥测法:视域广、信息丰富、定时定位观测、投入小效益高
6.探矿工程法:
坑探工程:探槽、浅井、平硐、石门、沿脉、穿脉、竖井、斜井
钻探工程:浅钻、岩心钻
2.影响勘查技术方法选择的因素:勘查工作阶段、工作区地质条件及矿床地质特征、工作区自然地理条件
第四章 矿产预测的理论与方法
1.矿产预测的主要任务:总结成矿模式;提出找矿模型;提出具体的预测准则;实施预测;验证评价
意义:是实现科学找矿的重要途径。
2.矿产预测的基本理论:在人们长期的地质找矿或矿产勘查实践中,在各个地质学科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用于指导矿产预测的理论
⑴相似类比理论:相似的地质环境和成矿地质条件可以形成相似的矿产
⑵地质异常致矿理论:地质异常有可能形成特殊类型、新类型或新规模的矿床(体),因此可以根据地质异常推测是否有特殊类型、新类型或新规模的矿床(体)
(3)地质条件组合控矿理论
3.矿产预测的基本准则:最小风险最大含矿带;循序渐进;综合预测;统一标准;尺度水平对等;优化评价
4.矿产预测层次划分:
第一层次:区域找矿,按成矿区、带圈出找矿远景区范围。小比例尺50-20万
第二层次:矿田预测,按矿带圈出矿田和找矿预测区。中比例尺10-5万
第三层次:隐伏矿床预测,在矿田内或找矿预测区内圈出含矿构造带和找矿预测段。大比例尺5-2.5
5.成矿规律:指对矿床形成和分布的时间、空间、物质来源及共生关系诸方面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成矿物质来源规律 、矿床共生规律
6.成矿模式分类:矿床存在模式、矿床成因模式、矿床品位-数量模式
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
1.矿体地质与矿床地质的区别:矿床学侧重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矿体形成的地质条件,目的在于阐明矿化过程、矿化条件等成因规律;勘查学侧重矿体外部形态标志和矿体内部结构标志,目的在于阐明矿体各种标志的变化规律
2.矿体的变化性:矿体地质研究的中心问题,包括变化性质、变化程度、变化因素
1.变化性质:矿体形态、品位等标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