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1、本课题的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始于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促使国际国内监管机构以及银行界重新审视银行业的金融监管。2009年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对于资本监管制度进行了改革,并发表了一系列的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新标准,被业界称为“巴塞尔协议ⅲ”。“巴塞尔协议ⅲ”确立的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金融监管新模式,更为严格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要求,全球一致的流动性监管量化标准,必将为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运营树立新的标杆和游戏规则,也将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银行体系稳健性乃至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深远影响。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为了了解《新监管标准》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起到那些方面的影响,促进那些方面的完善。。认为商业银行主要要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为准则,积极进行的全面系统的改革,主要有一些几方面:㈠重塑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科技手段推进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㈡积极寻找资本补充渠道。其中关键在于:①动引资,寻找合适的国际战略投资者。②公开上市,建立持续融资渠道。③动调整。转变发展战略和盈利模式,提高自身的资本积累能力。彭旷霏认为在资本充足率的改革上,以及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化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范沁荔,李双健(2011)认为资本金不足一直是制约中国银行经营的重要因素。而2007年所爆发的金融危机,巴塞尔委员会也针对此次金融危机所暴露的监管缺陷重新确立更高的资本监管标准,并且巴塞尔委员会正在针对资本监管国际规则进行根本性改革。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足,与历史原因、经济环境等有密切关系,也与其经营管理方式有直接关系。在资本约束趋紧的大背景下,“紧箍咒”是压力也是动力,商业银行应循序渐进的转变经营管理模式:①合理调整资产结构,发展低资本消耗的业务;②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推动金融创新;③强化风险控制,降低经营风险;④深化经济资本管理,优化财务资源配置。
上述几人主要都是在资本充足金问题上展开研究的。下面几位主要研究探讨了巴塞尔协议ⅲ会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管理产生的一些影响。
杨小帆,谷涛(2011)他们研究发现,巴塞尔协议ⅲ的产生,会令银行业经营模式趋于精细化,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减少高风险业务;终结“便宜贷款”时代;经营战略趋于精细化。同时分析全球银行业发展格局将产生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型的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相对提升,抓住机遇加快转型的话,则可在国际银行业的格局中发挥更大的影响。
2011年中国银监会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结合国内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实际,于2011年4月末推出了《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即《新监管标准》)。多重约束的时代来临,而商业银行所迫切需要转型。
王炯,吕智浩(2012)认为《新监管标准》以及其相关的资本约束、流动性约束、市场约束、“金融脱媒”和同业竞争加剧,决定了商业银行必将转变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增长之路,在资本管理、流动性管理、盈利结构调整、客户选择和资源配置上积极反应,谋求经营转型。《新监管标准》使资本约束成为商业银行的基本约束条件。使流动性监管更加严格。重塑商业银行客户价值创造管理体系。使多重约束经营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常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