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开展过研究性学习的教师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结果.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对未开展过研究性学习的教师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问卷旨在通过了解目前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以便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前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提供信息指导。我们的调查对象是未开展过研究性学习而即将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师。问卷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教师进行了初步的调查:
1、?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2、? 教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
3、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及其教学应用能力;
4、? 教学研究能力、对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教学应用情况;
5、? 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
6、? 对研究性学习的了解程度。
本次的调查学校有三所,都是北师大网络教育实验室“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项目的子课题承担学校,分别是:北京市八十中、上海嘉定黄渡中学、上海嘉定朱桥中学。之所以选择这三所学校,是因为三所学校的硬件条件不太一样。其中,北京80中硬件条件较好,上海两所学校硬件条件不太好。一般来说,一个学校的硬件条件与师资力量是正相关的,因此,这三所学校的教师的素质能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问卷于2002年12月底发放,我们共回收问卷109份,有效问卷108份,回收率为99%。考虑到有些老师填写态度和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测量误差,我们主要进行了大致总体的态度、趋势分析。
一、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方面
1.教学观念方面,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调查发现,应试教育思想在教师们的日常教学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方面:
① 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86%的老师倾向于认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以某个层次学生的学力水平为基准(比如以中等学力水平的学生为基准)”。这说明教师们在教学中大多采取“一刀切”,或“顾大头,丢小头” 的方法,保证某一层次(大部分情况下以占大多数的中间层次)的学生能学得好,而造成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学习上比较吃力的学生更加跟不上的局面。这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所经常面临的一个矛盾。
② 有84%的老师认为自己“十分清楚学科课程目标”。但同时,有68%的老师倾向于认为“课堂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点”。51.9%的老师认为自己的“一切教学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提高学生的学习考试成绩而开展的”。并且73.8%的老师倾向于认为“安排教学内容应该是在教材规定的学习内容范围内进行的。”这表明教师很大程度上不敢摆脱唯书本的应试教育目标。
③ 但,81.5%的老师认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学习任务时会考虑到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并且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一个老师持完全否定态度,这说明老师们普遍认为在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设定是十分必要的。84%的老师认为自己“在平时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应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83%的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这说明教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总的来说,教师们在保证学生们的考试成绩的前提条件下会考虑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和情感体验的需要。教师们在教学中仅满足于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点,而很少涉及课外的东西,虽然也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学习能力,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不过这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出发点的,因此教学中始终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2.能力方面,教师们大多有开展课外活动的经验,但以活动的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还有一定困难,并且在活动的指导能力方面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教学策略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
① 85%的老师认为自己会“经常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关学习内容的教学”。这说明教师们在设计教学情境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并且有61%的老师指导过学生开展过类似辩论比赛、社会调查、航模设计、参观考察、野营等活动, 94%的老师和82%的学生对上述活动持积极态度,这些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利因素。
② 但是,61%的老师认为自己“在指导这些活动时有困难”。81%的老师会“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但同时,61%的老师们认为“课堂中的学习环节(或活动)不宜太多”。可以看出,教师们还不太适应以活动的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
3.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其他有利条件:
(1)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并有一定的学习者分析能力:
表现在:
① 64%的老师认为自己“知道可以采取哪些方法调查和评估学生情况”。
② 71%的老师认为自己“清楚学生的哪些特征会影响他们的学习”。
③ 71%的老师认为自己“了解本班绝大多数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且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一个老师持否定答案。这至少说明老师们认为了解学生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
④ 68%的老师认为自己“会针对学生的差异在一堂课中实施不同的教学”。可见“因材施教”的道理深入人心。但结合上面的86%的老师倾向于认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以某个层次学生的学力水平为基准(比如以中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