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动物类中药3-南方医科大学.doc

发布:2017-01-02约5.64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南方医科大学 教 案 2006 — 2007 学年 秋 季学期 所在单位 中医药学院 系、教研室 药用植物中药鉴定学教研室 课程名称 中药鉴定学 授课对象 中药学本科2004年级 授课教师 刘 传 明 职 称 讲 师 教材名称 中药鉴定学(李家实主编) 教案首页 授课题目 各论 动物类中药 3 授课形式 讲 授 授课时间 2007年5月31日 授课学时 2学时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掌握上述药材的来源和性状鉴别特征。 掌握蟾酥的显微鉴别特征。 掌握蟾酥、蛤蟆油的成分。 掌握蛤蚧的伪品区别。 熟悉蛤蟆油的伪品区别。 了解蟾酥的掺伪。 基本内容 海马、蟾酥、蛤蟆油、鳖甲、蛤蚧的鉴别。 重 点 难 点 重点:海马、蛤蟆油、蛤蚧的性状特征。 难点:蛤蟆油的伪品鉴别。 主要教学 媒 体 多媒体投影仪、药材标本 主 要 外 语 词 汇 有关本内容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主要参考资料:1. 常用中药鉴定大全,张贵君主编,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3 2. 中华本草,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 3.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 4. 中药鉴定学,张贵君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 5. 道地药材图典,王强主编,福建科技出版社,2003 系、教研室 审查意见 课后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脊索动物门: 鱼纲:水生,腮呼吸,体表被鳞,有鳍。如海马、海龙。 两栖纲:水陆两栖,皮肤裸露无鳞,但富于腺体,能使皮肤湿润,具五趾形的四肢。幼体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成体用肺和皮肤呼吸。如蟾蜍(蟾酥)。 爬行纲:皮肤干燥,有角质鳞或骨板。四肢强大,趾端具爪。肺呼吸。如乌龟、银环蛇、蛤蚧。 鸟纲:体被羽毛,前肢特化为翼,适于飞翔生活。有肺与发达的气囊,行双重呼吸。体温恒定。如鸡。 哺乳纲:体外被毛,皮肤腺发达。恒温,胎生,哺乳。如梅花鹿、牛、熊、羊等。 海 马 【来源】 鱼纲海龙科动物线纹海马(克氏海马)、刺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小海马(海蛆)的干燥体。 【产地】 广东至山东沿海。有养殖。 【生态】 海马、海龙交配时,雌雄交缠在一起,雌性把卵产在雄性的育儿袋中(皮肤被褶),卵在袋中受精,由雄性的血液供给营养,孕育成小海马、小海龙。 【采收加工】 全年皆产,8-9月为盛产期。 捕捉后除去内脏晒干;或除去外部灰黑色皮膜和内脏后,将尾部盘卷,晒干。 【性状鉴别】 线纹(克氏)海马: ①体长约30cm,黄白色,弯曲。 ②头略似马头,有一管状长吻;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渐细向内卷曲;体上有瓦楞形节纹和短棘;习称“马头蛇尾瓦楞身”。 ③体轻,骨质,坚硬。 ④气微腥,味微咸。 讲授、投影、图片 3’ 讲授、投影、图片、药材标本 12’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刺海马: 体长15-20cm,头部和体上的棘细而尖,刺长2-4mm。 大海马: 体长20-30cm,黑褐色。 三斑海马: 体长10-18cm,黄褐色或黑褐色,体侧背部第1、4、7节的短棘基部各有一黑斑。 小海马(海蛆) 体形小,长7-10cm,黑褐色。 以个大、色白、体完整、坚实、洁净者为佳。 【附注】 ①混淆品:海龙科冠海马的干燥体。 体长约10cm,体表淡褐色。头冠特别高大,约等于吻长。 ②掺伪:育囊袋中掺鱼粉、石蜡、泥沙、铁丝等。 蟾 酥 【来源】 两栖纲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 【产地】 主产于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江浙等。 【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捕捉,洗净泥土,用铜镊子夹压耳后腺及皮肤腺,使分泌的白色浆液贮于磁器中(忌用铁器,以免变黑),滤去杂质,取纯浆放入圆模型中晒干,即为团蟾酥;如涂于玻璃板上晒干,即为片蟾撒酥。 当年产者淡黄色,久置→红→紫、黑 【性状鉴别】 团蟾酥:①扁圆形团块或饼状,茶棕色至紫黑色,表面平滑。 讲授 1’ 讲授、投影、图片 4’ 讲授、投影、图片 6’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②质地坚硬不易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 ③气微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