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药物研究进展-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表 7. 临床试验中的反义寡核苷酸 (六)RNA干扰剂 内源或外源的双链RNA导入细胞后,介导序列特异的转录后基因沉默,从而抑制靶基因的表达称为RNA干扰(RNAi)。 对靶基因mRNA有特异降解作用的小干扰RNA(siRNA)定义为RNA干扰剂。 A.RNAi特点: 1.RNAi是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 2.具有很高特异性:特异降解与之序列对应的单个内源基因 mRNA。 3. RNAi抑制基因具高效性:极少量dsRNA能完全抑制相应基因 表达。 4. RNAi具一定传递效应。 B. siRNA和反义药物区别: siRNA是双链结构,反义药物为单链。 2. siRNA必须在相关协同因子和核酸酶、RNA依赖性RNA聚合酶、解旋酶、激酶等存在下才能介导降解靶 mRNA。 3. siRNA自身无催化作用。 4. siRNA在细胞相对稳定。 5. siRNA介导的RNAi效应有遗传性(晡乳动物细胞尚未发现)。 6. siRNA能特异识别具单一点突变的靶RNA序列。 和单链反义寡核苷酸、核酶及脱氧核酶比较,siRNA具高特异和高效性,抑制基因表达更为理想。 C. RNA干扰的应用: 1.用于研究基因功能。 2.用于基因敲除。 3.进行基因表达调控研究。 4. 抗病毒和抗肿瘤:已有深入研究。用于进行肿瘤基因治疗。 (六).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简而言之是用基因治疗疾病,以往主要针对遗传性单基因缺陷型疾病。199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Blase和Anderson采用ADA(腺苷酸脱氨酶)基因治愈了一个由于ADA基因缺陷导致的严重免疫缺损4岁女孩,从而在世界范围使基因治疗受到关注。近年来,已从单基因遗传病扩大到多基因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疾病、艾滋病及内分泌疾病等。方法分为性细胞基因治疗和体细胞基因治疗,目前临床试验的均为体细胞治疗,至1996年底已有1537例患者接受这一疗法,表明体细胞基因治疗具有较好操作性,但其缺点在于并没有改变病人已有单个或多个基因缺陷的遗传背景,以致后代必然会发生该病的遗传。性细胞基因治疗是在患者的性细胞中进行操作,使后代不会再遗传这种疾病,目前技术难点在于基因定点整合(基因打靶),且志愿接受治疗者少,因此未进入临床研究。 外源基因只有整合至染色体中,成为其一部份才能获持续高效表达,因此,要选择合适载体,使外源基因进入胞核与染色体整合,目前主要采用腺病毒(AV)及腺相关病毒(AVV)等作为载体。当前大部分基因治疗均是从病人体内获得某种细胞(如T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并进行基因转移,再重新输入患者体内,这称之为体外(in vitro)基因治疗,此外科学家正致力于进行体内(in vivo)基因疗法,如1994年美国科学家以经修饰的腺病毒为载体,成功将治疗遗传性纤维化病的正常基因cfdr转入患者肺组织中,这种直接向人体细胞中转移的方法为体内基因治疗。 目前为止,基因治疗均处于初期临床试验阶段,尚无稳定疗效和完全安全性,1999年美国一个18岁患有鸟氨酸转氨甲酰酶不足症的遗传病患者,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基因治疗中心进行基因治疗时不幸死亡,这是死于基因治疗的首例患者,因此增强基因治疗安全性,提高临床试验的严密,合理性尤为重要。 经过十多年努力,基因治疗发展趋势令人鼓舞,至1998年为止,世界范围已有373个临床方案被实施,累积3134人接受了基因转移试验。 我国基因治疗与国际基本同步开展,其中p53重组腺病毒注射液已在国际首次上市,用于肿瘤基因治疗。B型血友病与脑瘤的基因治疗已进入临床研究,但规模小。 鉴于许多严重疾病难以用常规手段治疗,因此人们对基因治疗有极高期望值,因此国际上对基因治疗研究投入有增无减,据了解1994年总投入为6700万美元,1995年为1亿美元,1996年达1.6亿美元,1997年增至1.81亿美元,而1998年上半年已投入1.19亿美元,基因治疗对重大疾病治疗有潜在应用前景,因此市场前景光明。 将人或哺乳动物的特定基因导入哺乳动物受精卵,导入基因若能与受精卵染色体DNA整合,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倍增,基因随之倍增,从而使每个细胞都带有导入的基因且能稳定遗传,这种新个体称之为转基因动物,基因表达的最理想动物部位为乳腺,因为乳腺不进入体内循环,不会影响转基因动物的生理过程,且从乳汁提取基因表达产物量高,易提纯并己进行过必要修饰加工,具有生物活性,因此转基因动物可以称之为“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 以转基因动物生产目的产物成本低、周期短,如以动物细胞生产1克蛋白成本需800—5000美元,而转基因动物生产成本为0.02—0.5美元;一般药品开发周期为10—15年,而转基因羊为18个月,转基因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