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和孔子一代宗师两种风范.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可比性 苏格拉底与孔子是古代中西方思想史上的“先哲”和宗师,这两位宗师巨匠的差异不同之处,分别典型代表了中西文化的两种发展方向和价值观念。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相同之处是他成为一代宗师的主要原因,相同点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论述上是次要的;两人的差异之处是深层面的,所产生的影响是重大的,所以在论述上也是重要的。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可比性 相同点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可比性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职业相同,都是传道授业的教师。 苏格拉底与孔子不仅在中西思想史上是伟大的精神导师,而且,他们本身的职业就是受人尊重的教师。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没有开办正式的学校,他们收徒讲学,皆属个人行为。他们的讲学活动也绝无功利性的目的,都是为了传授知识和美德,塑造一种理想的人格,他们几乎不收学费,苏格拉底偶尔接受学生的资助;孔子也仅接受学生的一点“束修”(肉干)而已。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可比性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生于公元前六、五世纪的城邦混战、天下纷乱、但文化思想却异彩分呈的轴心期时代时代。 孔子生逢周室衰微,诸侯纷争的春秋乱世;苏格拉底的盛年正值希腊雅典民主政治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持续之时。时世的动荡与纷乱使这两位东西方的先哲先圣都怀有育人济世、超越世俗人生的远大抱负,在这种追求之中,两人分别在中西方的历史中成为最具有人格感召力的人。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可比性 苏格拉底与孔子都潜心致力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政治法律、道德伦理、社会秩序等诸种问题,而对于宇宙万物的自然、物理问题则没能顾及。 苏格拉底早年曾当过土地的计量员,也曾涉猎过物理学,但苏格拉底对此毫无兴趣。他同那些智者学派一样,“把哲学从天国带回到人寰”。 苏格拉底对于宇宙自然的态度:“我与物理学的探索毫无缘分”。(《申辩篇》) 孔子注重对现实社会伦理道德和政治秩序的研究与阐述,远离对自然的探索:“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可比性 苏格拉底与孔子在认知态度上都具有一种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风范。 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苏格拉底曾被希腊德尔菲神谕说成是雅典城邦最富于智慧的人,苏格拉底对此解释道,神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他明白自己实际上是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可比性 苏格拉底与孔子都是“述而不作”,他们的言论和思想都是在他们死后由他们的弟子追录。 作为古代中西方的一代宗师,苏格拉底和孔子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平时与学生在一起,注重的是言传身教,而没能或者说是无暇著书立说。他们二人的思想和学说都是依靠他们各自学生的记述为我们所知。苏格拉底的言论和思想经过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和亚里斯多德的记述整理为后人所知;孔子的言论和学说则通过他的弟子的记述而成《论语》,再经由子思、孟子和荀子的阐述而理论化。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可比性 苏格拉底与孔子都尽心竭力地忠诚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矢志不渝地追求之、践行之,并为之献出生命或潦倒终生。 他们的理想和追求都不能见容于时世,孔子或许由于“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的缘故,数番困厄,“累累若丧家之犬”,最终抑郁而终;苏格拉底以其明晰的理性洞见雅典民主政治的沦落,自喻为使人警醒的牛虻而不惜得罪雅典的多数民众,最终被雅典的陪审法庭宣判并执行了死刑。他们这种悲剧性的结局,亦使得这两位中西先哲可叹可敬。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可比性 除了以上这些相同之处,苏格拉底与孔子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是中西方文明的重要奠基者。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及思想,以后成为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道德礼仪、行为规范等等,已深深融入并积淀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层面之中,对中华文明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苏格拉底对西方的影响也极为重大和深远,苏格拉底死后,希腊不仅形成了哲学上的小苏格拉底学派,而且苏格拉底所阐述的思想和观念经过柏拉图、斯多亚学派、基督教的发扬光大和转载传承,成为西方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及思维方式的主要来源。单从这一点上,苏格拉底与孔子就构成了可比性。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可比性 尽管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亚斯贝尔斯把苏格拉底和孔子都视为轴心时代希腊与中国的杰出人物,但他们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人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对真理的追求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若不然,我们就无法解释以后中西文明在诸多方面的不同。基于苏格拉底与孔子在中西文明史上奠基者的地位,比较苏格拉底与孔子在诸多方面的同与不同,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中西文明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不同点之:服从法律与恪守周礼 服从法律 苏格拉底与孔子在城邦政治中所追求的目标存在着差异:苏格拉底认为城邦安定局面的存在和持续,需要公民无条件地服从法律;而孔子则认为,理想国家的制度就是西周盛世,因此主张恢复周礼。 服从法律 苏格拉底主张:治理国家的最高原则就是遵守法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