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浅埋暗挖隧道crd法施工技术_secret.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铁浅埋暗挖隧道CRD法施工技术
一、前言
目前,我国有10个城市正在修建地铁,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xx等,已通车里程256km;正在规划地铁工程的城市有25个,正在深化设计的有38条线路。?在保证施工地表不陷、不坍的前提下,做到不扰民,维护了市容和街面上正常的交通秩序。m,兼作临时存车线,并预留1号线与规划2号线联络线接口的土建工程;左线长191.257m,左右线平行,线间距15.2m。为土质隧道、围岩类别低,基本属Ⅰ、Ⅱ类围岩,且埋深浅,区间隧道埋深6.0~10.0m。区间隧道主要穿过海冲击砾砂、海冲击粘土地层,隧道底板位于砾质粘性土地层上。地下水位埋深0.85~7.40m,高程3.08~8.36m,
站后折返区间隧道CK17+360~CRD法施工。
二、 CRD法施工特点及适用范围
1、特点
(1)地铁浅埋隧道采用CRD法施工,很好的解决了大断面隧道开挖的安全性问题,且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拆装方便、灵活,经济效益显著。
(2)该法是在借鉴新奥法的某些理论基础上,出来的一整套完善的地铁隧道修建理论和操作方法。与新奥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适合于城市地区松散土介质围岩条件下,隧道埋深小于或等于隧道直径,以很小的地表沉降修筑隧道的技术方法。它的突出优势在于不影响城市交通,无污染、无噪声,而且适合于各种尺寸与断面形式的隧道洞室。它是适合于城市地区松散土介质围岩条件下隧,以很小的地表沉降修筑隧道的技术方法。它的突出优势在于不影响城市交通,无污染、无噪声,而且适合于各种尺寸与断面形式的隧道洞室。?~由于该法在有水条件的地层中可广泛运用,加之国内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北、广州、xx、南京等地的地铁区间隧道修建中得到推广,已成功建成许多各具特点的地铁区间隧道,而且在大跨度车站的修筑中有相当的应用。此外,该方法也广泛应用于地下车库、过街人行道和城市道路隧道等工程的修筑。?这项技术的采用,结束了我国城市修建地铁大开挖的历史,开创了我国在大城市松软地层内修建地铁的新途径,同时标志着我国地铁建设已达到国际水法浅埋暗挖法是一项边开挖边浇注的施工技术。其原理是:就是把整个隧道断面分成左右上下四,每一单独掘进最后形成一个大的隧道,利用土层在开挖过程中短时间的自稳能力,,使围岩或土层表面形成密贴型薄壁支护结构主要适用于粘性土层、砂层、砂卵层等地质。由于浅埋暗挖法省去了许多报批、拆迁、掘路等程序,现被施工单位普遍采纳。浅埋暗挖法的核心技术被概括为18字方针: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其主要的技术特点为:动态设计、动态施工的信息化施工方法,建立了一整套变位、应力监测系统;强调小导管超前支护在稳定工作面中的作用;研究、创新了注浆方法加固地层;复合式衬砌技术,并开创性地应用了钢筋网构拱架支护。m后即可进行右下导洞施工;同理待右下导洞施工达10~15m后进行左上导洞施工;待左上导洞施工达10~15m后进行左下导洞施工;施工时,上导洞每循环开挖进尺控制在0.5m内,由测量人员控制中线水平,保证不欠挖,严格控制超挖,下导洞开挖每一循环进尺视围岩的稳定情况定为0.5~1.0m,下部落后于上部至少5.0~10.0m。开挖完后,及时安装格栅,挂网喷砼形成封闭初支,使支护尽早成环受力。
2、区间隧道总体施工原则
区间隧道采取“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勤量测,早封闭”的浅埋暗挖法施工原则。
A 管超前:区间隧道洞身主要穿越海冲积砾砂、海冲积粘土地层,隧道底板位于砾质粘性土地层上。在掌子面未开挖前,沿隧道拱部周边用风钻钻孔打入φ42、长3.5m的超前小导管并注浆预加固地层,防止隧道开挖时拱顶坍塌。
B 严注浆:隧道穿越地层拱部主要为冲积砾砂、海冲积粘土地层,部分地段拱顶上覆砂层,为改良地质提高岩层的自稳能力,喷5cm~20CM厚混凝土封闭掌子面后用液压注浆机通过小导管注浆超前加固地层。
C 短进尺:隧道的标准断面上部每循环开挖进尺控制在0.5~0.75m,人防密闭门断面和扩大隧道地段,上部每个循环开挖进尺控制在0.5m,下部循环进尺则视围岩的稳定情况定为0.5m~1.0m,以缩短开挖和支护的间隔时间。
D 强支护:严格遵循设计和施工规范,采用格栅钢架、钢筋网、φ22砂浆锚杆及湿喷混凝土进行初期支护,喷混凝土2~3次达到设计厚度,提供较强的早期支护,控制围岩变形。
E 勤量测:量测及数据分析是对施工过程中地表下沉、拱顶下沉、周边收敛、钢格栅内力分析判断的依据,在开挖后支护完及支护后一段时间的量测进行绘图分析,判断支护后围岩变形的情况,将信息及时反馈给设计、监理工程师等,发现有异常变化时及时修改初支参数和采取特殊的施工方法。
F 早封闭:由于覆盖土薄,地质条件差,开挖后如不及时封闭,极易引起开挖面失稳坍塌,因此,开挖后,及时喷5cm厚的混凝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