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幻灯片谢连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桂枝汤的研究与运用;一、桂枝汤现代药理研究;桂枝汤现代药理研究;1.解热抗炎抗病毒及抑菌;2.改善消化系统功能;3.解痉、镇痛、镇静;4.改善心血管功能;5.抗过敏作用;6.双向调节作用。; 桂枝汤类方的双向调节作用是基于营卫不和这特定病机前提及桂枝汤三对药物配伍的科学性。通过调和营卫、畅通血脉、调理脾胃、复建中气的途径,实现五个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1.营卫不和所致体温升高和降低的病理状态;2.既能发汗又能止汗;3.对心阳虚所致心率异常调节;4.对心脾阳虚致血压异常;5.对大肠功能失调所致腹泻与便秘。 ;二、桂枝汤实质探讨; 1.属何法范围——既属辛温解表法(汗法)亦属八法之“和”法。属和法之依据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仲景对“和”的阐述:一是作症状描述:“身和”、“腹中和”、“口中和”、“卫气不和”、“胃中不和”。二是作具体治法,有桂枝汤调和营卫、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胃承气汤的调和胃气,“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等等。;(2)柯琴云:“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3)蒲辅周云:“和解之法,具有缓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三、桂枝汤运用; 1.仲景本身的应用 (1)中风证(原文1、2、12、13条); (2)53、54条自汗证; (3)阳明表证(原文234、235条); (4)太阴表证; (5)妊娠恶阻。;中风证;自汗证;阳明表证; 太阴表证 ;妊娠恶阻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2.古代医家运用: 古代医家对桂枝汤无不推崇备至,尤其是唐宋以来,各医派逐渐形成较系统的理论,各派医家都宗以本方理法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化裁,丰富与发展了本方的理法及应用。 ; 清·柯琴谓:“桂枝汤为伤寒中风杂病解外之总方,凡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也。” ; 温病最忌辛温药发汗,但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之初期若有恶风寒者,温病学家吴瑭宗桂枝汤解肌之理,以之导邪外出,使营卫调和,自然得汗而解。故在《温病条辨》一书中,把本方列为众方之首。 ; 陈氏从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中探讨桂枝汤运用,认为无论风寒、温热及各种杂病,凡是病机上具有卫阳受伤,营气虚寒,或在里的阴阳不和,在外的营卫失调等都可以用本方化裁治疗〔3〕。这对掌握运用桂枝汤具有一定的启发性。;4、? 现代医家运用:; (1)感冒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如属卫外失固,感受外邪致营卫不和者,运用桂枝汤并随证加减治疗,其疗效是显著的。叶氏以桂枝汤加黄芪10克、白芥子10克、法夏6克治疗流感95例。其症状:发热占62%,恶寒52%,流涕63%,头痛52%,伴咳嗽、食欲下降,舌淡红,苔白或黄白,脉浮数。经服上方煎剂,每日1帖2汁;轻者2剂后,症状消失或趋正常,计20例(20﹒5%)。重者3剂,计43例(45﹒2%)。4剂者27例(28﹒5%)。最多服5剂,共5例(5﹒8%)。平均3天可复康,疗效达100%。; 叶氏不拘于恶寒脉浮为太阳表证的辨证要点,亦不因汗出为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证最主要依据,仅凭舌淡红,苔白,脉浮数结合发热恶寒,流涕等证,辨为桂枝汤证,而投以桂枝汤加辛温之品,治疗95例流感患者。平均三天内复康,可谓有胆识,有见地,令人敬佩。 ; (2)自汗症 桂枝汤治疗无外感风寒而因卫虚不固,营阴失守之常自汗或多汗或时发热汗出证,源于论中第53、54条原文。至今临床家一直宗以本方理法,随证加减,疗效甚佳。如魏氏以本方加桑叶治疗一例每夜12时左右,即汗出如洗,枕被尽湿,夜夜如此,证已年余。此外,夜尿时,必觉冷气袭人,皮肤粟起,内则若有热流上冲,旋则头眩欲仆,摇摇不能自持,兼见口苦,声嘶,小便短赤,舌质淡红,脉细微而数,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经服上方3 剂,夜汗顿止,续服5剂,虚热上冲,恶风头眩等证悉除〔5〕。; 常言自汗为阳虚,盗汗为阴虚。魏氏以桂枝汤治疗顽固盗汗证而愈,是知常达变,辨证论治的体现。桂枝汤不但可治中风之汗出,也可治阳虚或气虚之汗证,但阴虚者则非所宜。由是,桂枝汤治疗汗证,不宜以自汗或盗汗之名为据,而必辨阳虚与阴虚为本。; 刘氏则以本方加黄芪治疗自汗或多汗证,效果亦满意。初服若效果不显时,则依“复发其汗”及“先其时发汗则愈”原则,以排除营卫间的障碍,而达到止汗的目的。至营卫调和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