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提高山区少数民族教师课堂控制能力.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试论提高山区少数民族教师课堂控制能力“控制论”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掌舵术气就是掌舵的方法和技术的意思。早在柏拉图的著作中,经常用它来表示管理人的艺术。19世纪,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安培写了一篇论述科学哲理的文章,在进行科学分类时,把管理国家的科学称为“cybernetigue”.20世纪,在美国科学家维纳等人的推动下,一门研究机器、生命和社会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的新兴科学逐步形成,为了纪念安培在该领域的贡献,维纳将其命名为“cybernetics”―控制论。我们今天使用的科学的“控制”概念就由此衍生。控制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选出的加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控制。控制的基础是信息,控制过程与信息反馈密不可分。控制论是一门哲学性、边缘性、基础性很强的科学,它一经形成,便被很多学科吸收,管理学是其中之管理中的控制是一种保证管理目标与计划实现的职能活动,它和计划、组织、评价等相并列。教育管理是管理科学的分支,研究课堂上教师对教学的控制职能,应是控制论在教育理论上的发展与具体化。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山区面积广大,教育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差
距较大,特别是山区少数民族教育极为滞后,下面我就从课堂教学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山区少数民族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
主题词课堂控制问题策略
一、山区少数民族教师课堂控制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走访了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考察这些地区的课堂教学,从中发现,大部分学校的课堂教学,能做到有效的课堂管理,教学效果良好。但也有一些学校教学与现代教育要求相去甚远。具体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低,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格魅力。教师专业的基本功不扎实,知识不全面,吸引不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降低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和信任,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组织缺乏科学性,时间利用不充分。
3.课堂提问,缺乏层次性,目标不明确,全员参与率不高。有时问题太难,超出学生的现有知识范围,可说的话不多。有时问题太简单,大多数学生无所事事,或者干脆就聊天。教师在分组活动之前交代不清,讨论的过程中,也没给与及时的帮助,大多数学生茫然坐在那里不知干些什么好。这些都是因为教师组织不到位,形成全员参与不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4.学生课堂违纪频繁,教师处理不当。教学中,教师是管理者。有的教师放弃管理者的责任,对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走进我们的课堂就会看到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听课,有的趴桌子睡觉,有的看闲书,有的玩各种小玩意,有的互相传送暗号等等。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不批评,不制止,必然造成课堂纪律涣散。然而,也有一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缺乏经验,从而导致矛盾激化,难以收场,课堂气氛紧张。
5.教师不注意观察,不能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不能调整自己的教学、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参与状态,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热情。
6.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课堂常规管理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管理。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而是一味地采取“填鸭式” 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主动性。
二、 与时俱进,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
课堂规则是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应该遵守的保证课堂秩序和效益的基本行为要求或准则。建立合理的课堂规则是保证教学效率的需要。课堂规则制订的目的是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教学质量。但真正落实到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执行前检查规则是否适宜。如,教师要核对一下,重要的规则是否遗漏,学生是否理解规则的内容和意义,有关惩罚措施是否适当,规则内容的措辞是否准确等。对检查出的问题应及时纠正,确定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2.教师示范,典型引路。即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这样才能发挥榜样典型的作用,使学生积极学习、模仿,形成良好的班级气氛。
3.严格训练,坚决果断,形成习惯。要把规则实施工作做细,在实施中要从细小的事情抓起,及时提醒,防微杜渐,并持之以恒。对规则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检查与督促。实施工作要扎扎实实 ,一抓到底,不半途而废。
4.公平与灵活相结合。执行规则时,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使用同样的标准,无论是哪一天,其准则都应是一样的,不要时宽时严。但是,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采取灵活的方式,也就是说,该规则对于全体必须是公平的,但要考虑到个体的具体实际,尤其是个体的差异性。
三、搞好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的策略
为了实现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 ,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主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