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产业经济学:企业策略性行为 .ppt

发布:2024-06-09约5.33千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企业策略性行为新产业组织学与策略性行为常用寡占模型非合作策略性行为合作策略性行为迄今为止,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本完成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后来仍然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TIO),它主要包括以市场结构研究为核心内容(SCP范式)的哈佛学派和以市场行为研究为核心内容的芝加哥学派;第一节新产业组织学与策略性行为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研究方法引入而出现的新产业组织理论(NIO),它的研究焦点是策略性行为。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范式提出了重要挑战。一方面,新产业组织理论超越了传统哈佛学派的SCP分析范式,否认市场结构外生性的观点,并且认为企业不是被动地对给定的外部条件做出反应,而是试图以策略行为去改变市场环境、影响竞争对手的预期,从而排挤竞争对手或遏制新企业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新产业组织理论也对芝加哥学派的静态的价格—产出框架提出了质疑。由于不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在没有与竞争对手协定的条件下不可能通过单方面的行为获得市场能力,因而芝加哥学派否认了单个企业实施阻止竞争对手的策略的可能。但是,新产业组织理论则明确了策略性行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核心地位。二、策略性行为对策略性行为的定义,最早来自于谢林(Schelling)在其经典著作《战略冲突》中的描述,他认为策略性行为是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这种影响竞争对手预期的行为就称为策略性行为。策略性行为的市场基础是寡占或垄断市场。在现实中,古诺模型(Cournot)、伯川德模型(Bertrand)、斯塔克尔伯格模型(Stackelberg)等寡占模型是最常用的理论分析模型。这些经典经济分析模型的运用也反映了新、旧产业组织理论的显著区别。策略性行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运用。策略性行为研究的应用主要是为现实的市场现象提供理论解释,并为反托拉斯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一、产量决策——古诺模型静态竞争: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各竞争参与人只竞争一次,同时做出决策且对各参与人可能有的策略和相应的得益都全了解的竞争模式。假设:消费者是价格接受者;所有厂商生产同质产品;没有其他厂商进入;厂商集体拥有市场力量,它们能将价格设定于边际成本之上;每一厂商仅设定其价格或产量。第二节常用寡占模型(一)问题的提出古诺1838年提出的古诺寡头竞争模型可以说是纳什均衡的最早版本。设在市场上有代号为1、2的两个寡头垄断厂商。市场出清价格由两家厂商的总产量决定。设厂商1的产量为,厂商2的产量为,市场总产量。设为市场出清价格,则是市场总产量的函数,即反需求函数,假定为。再假设两厂商的生产都无固定成本,且增加每一单位产量的边际生产成本相等,则二者的成本为和。最后,两个厂商是同时决定各自的产量以达到各自的利润最大化,即决策前不知道另一方的产量。(二)模型的建立与求解两厂商得益,。双方都要使自己利润最大化,其得益也都取决于对方的决策(产量)。用“反应函数”法,求。约束条件所以反应函数为:

所以反应函数为:

(三)结果分析古诺模型:社会总产量=4,两厂商利润==4,利润总和为8,市场出清价格=8-4=4。两厂商联合:总产量为,总得益,容易求得使总得益最大的总产量,最大总得益=+二、产量领先策略——斯坦克尔伯格模型

在斯塔克尔伯格最早的版本中,企业选择的也是产量,当然产品是同质的。模型中领导者企业1首先选择产量,跟随者企业2观察到企业1的选择后选择自己的产量,因此这是一个完全信息博弈。设两寡头厂商1和2.厂商1是领导者,首先选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