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C-CIK共培养细胞联合索拉菲尼对肝癌细胞体内外杀伤效应的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发布:2023-12-17约1.01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DC-CIK共培养细胞联合索拉菲尼对肝癌细胞体内外杀伤效应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肝癌是全球范围内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近年来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除开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传统治疗外,新型免疫治疗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细胞免疫治疗是近年发展最迅猛的一种。

DC-CIK是从外周血中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随后通过特定培养条件和细胞因子的诱导,形成一群高度活化的CD3+T细胞和CD56+NK细胞。DC-CIK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状态,匹配肝癌细胞表达的肝癌特异性抗原,对肝癌细胞进行识别和杀伤。而索拉菲尼(Sorafenib)是一种小分子抗肿瘤药物,能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并能调控细胞凋亡及转移等机制。综合使用DC-CIK与索拉菲尼的疗效,可对肝癌的治疗及预防提供更多的方案和思路。

本研究旨在探讨DC-CIK与索拉菲尼联合应用对肝癌细胞的体内外杀伤效应及机制,并寻找在该治疗方案下的潜在靶点和抗肿瘤机理,为临床肝癌治疗提供更多有力的选择。

二、研究计划

1.模型制备

采用正常的肝细胞与肝癌细胞进行比较。收集人类肝癌细胞系(HepG2、SMMC-7721)和人类肝细胞系(L02),并在培养条件下进行生长,用以后续的实验。

2.细胞毒性实验

采用MTT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索拉菲尼和DC-CIK联合应用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并分析其协同效应。

3.动物模型实验

建立4-6周龄的鼠类模型,将SMMC-7721细胞移植至扶正三焦穴进行阳性注射,之后将细胞均匀注射于背部瘤窝。随机分为索拉菲尼组、DC-CIK组、索拉菲尼+DC-CIK组和对照组。在注射后不同的时间段内,行不同的治疗方案,监测其治疗效果。

4.免疫学检测

使用免疫荧光法或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DC、T和NK细胞的变化,检测单个细胞中特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以评估DC-CIK需要调节的细胞功能。

5.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qPCR、Westernblot和蛋白质印迹等技术手段,检测索拉菲尼和DC-CIK联合治疗后细胞的癌基因、信号通路、细胞周期、自噬等基因的表达情况,解析其内在的机制和意义。

三、预期目标和意义

本项目通过对DC-CIK联合索拉菲尼的治疗效果进行实验室验证,并分析其机制和生物学意义。研究结果将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支持和思路,对于加深我们对于肝癌生物学的认识和提高其诊疗水平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