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会计科目和账户及借贷记账法(54页).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借贷记账法 (时间:2次课,4学时) 1、了解会计科目。 2、了解账户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3、掌握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设置及结构。 4、掌握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运用及会计分录的编制。 会计科目 2.1.1 会计科目的意义 2.1.2 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2.1.3 会计科目的分类 2.1.4 会计科目编号 2.1 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设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加以科学归类,进而进行分类,反映和监督的一种方法。 2.1.1 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而这六项会计要素显得过于粗略,难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为了全面、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就有必要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按其不同特点和经营管理的要求进行科学分类,并事先确定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名称,规定其核算内容并按一定规律赋予其编号,便是会计科目的设置。 2.1.2 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为提供科学、完整、系统的会计信息,设置会计科目应遵循如下原则。 1. 合法性原则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2. 相关性原则 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当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对外报告与对内管理的要求。 3. 实用性原则 企业的组织形式、所处行业、经营内容及业务种类等不同,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亦应有所区别。在合法性的基础上,应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设置符合企业需要的会计科目。 2.1.3 会计科目的分类 会计科目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按其经济内容分类,其二是按提供核算资料的详略程度不同分类。 会计科目按其经济内容分类,可分为六大类: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 会计科目按提供资料的详略程度不同分类,可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总分类科目又称一级科目,是对各会计要素的总括分类,它提供较为概括的会计核算资料;明细分类科目,又称明细科目,是对某一总分类科目核算内容所作的更为详细的分类,可称为二级明细科目,它提供较为详细的核算资料。如果需要提供更加详尽的资料,还可以将二级明细科目再分类,设置三级明细科目,必要时还可以设置四级明细科目。例如,“原材料”是总分类科目,可存放地点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对同一存放地点的再按材料大类设置三级明细科目,对同一大类材料再按其品种设置四级明细科目。 2.1.4 会计科目编号 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我国财政部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按一定规则予以编号,总分类科目通常采用四位数字编号。 从左至右第一位数字表明会计科目归属的大类,具体的含义:“1”表示资产类科目,“2”表示负债类科目,“3”表示共同类科目,“4”表示所有者权益类科目,“5”表示成本类科目,“6”表示损益类科目。 第二位数字表示会计科目的主要大类下属的各小类。 第三、四位数字表示各小类下的各个会计科目的自然序号。其中某些会计科目之间可以空号,以便增加科目。 (具体见P30)。 2.2 账户 账户是按照会计的科目名称开设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来分类记录经济业务的记账实体,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 2.2 账户 2.2.1 账户的意义 2.2.2 账户的设置 2.2.3 账户的分类 2.2.4 账户的结构 2.2.5 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2.2.1 账户的意义 账户是按照会计的科目名称开设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来分类记录经济业务的记账实体。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再分类,不能具体用来记录经济业务,因为它没有具体的格式和结构,所以必须借助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的账户用以记录经济业务。每一个账户都反映一定的经济内容,其反映的经济内容既有严格界限,又有科学联系,即核算的内容具有独立性和排他性。 2.2.2 账户的设置 企业组织形式各不相同,业务性质也不一样,管理上的要求也不一致,那么在账户的设置时也应考虑下列原则。 (1) 便于记清账目。 (2) 适应会计主体业务的需要。 (3) 有利于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决策的有用信息。 (4) 有利于加强会计主体内部管理。 2.2.3 账户的分类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因此账户的分类应与科目的分类一致。按其经济内容分,账户可为五大类: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损益类账户。资产类账户就是根据资产类科目开设的账户;负债类账户就是根据负债科目开设的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就是根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开设的账户;成本类账户就是根据成本类科目开设的账户;损益类账户就是根据损益类科目开设的账户。 按账户提供的核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