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解析: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大陆升温快,气温高,形成热低压,把地球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使其权保留在海洋上;冬季相反,气压中心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形成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 答案:(1)夏 副热带高 (2)风向略,A处为东南季风,B处为西南季风。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2)形成季风环流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亚洲出现了典型的季风环流,具体如下图所示: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风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特点 寒冷、干燥 炎热、多雨 高温、干燥 高温、多雨 分布区 中国东部季风区、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 1.b气压带的名称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当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时,a地所在风带及风向是 ( ) A.低纬信风带 东南风 B.低纬信风带 东北风 C.中纬西风带 西南风 D.中纬西风带 西北风 解析:由气压梯度力方向可知,b应为高压;极地高压的气压梯度力只指向副极地低压。第2题,结合题意及上题结论可得出答案。 答案:1.B 2.A 3.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面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南移。逐个分析,只有c图符合冬至日时南半球低纬度盛行东南风且吹向赤道低压带的特征。 答案:C 读图,回答4~5题。 4.有关右图所示月份和A气压中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7月份,亚洲低压 B.1月份,亚洲高压 C.7月份,亚洲高压 D.1月份,亚洲低压 5.①②两处盛行风相同的一项是( ) A.成因相同 B.风向相同 C.性质相同 D.势力相同 解析:根据图中风向可以判断图示季节为夏季,A为亚洲低压,东亚和南亚夏季风的性质均为温暖湿润。 答案:4.A 5.C (1)此图表示________季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点气压中心的名称是________。该气压中心的形成使地球上的________仅保留在海洋上。 (3)受A点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点盛行________风,D点盛行________风,我国的天气以________为主要特征。 (4)D点7月盛行______风,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由此可见,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________外,还有________等。 地区 中国华北地区 印度半岛 澳大利亚北部 盛行 风向 1月 西北风 东北风 西北风 7月 东南风 西南风 东南风 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 东亚季风主要是因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南亚季风则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 注意:由于澳大利亚的面积较小,影响该地的季风环流不能形成季风气候,只能形成特征与之类似的湿润气候。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5分钟小练习 活动指导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了解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掌握 大气环流及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应用 用气压带、风带的相关知识解释气候成因 大气运动 高低纬度 水汽 均匀 地转偏向力 七 六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北移 南移 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分布 夏季:亚洲低压切断 ; 冬季: 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 带状分布 原因 陆地面积广,且海陆相间分布, 差异显著 占绝对优势 副热带高气压带 亚洲高压 海陆热力 海洋 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 3.教材P42“图2-2-14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7月)” 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所以季风现象最突出。冬季,亚洲大陆被势力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所盘踞,与在太平洋上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