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发展(第八章)》.ppt

发布:2018-04-04约1.33万字共6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通过平等的友谊关系,儿童的社会技能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发展。儿童还获得了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在儿童遭遇挫折和紧张的情况下,朋友还能相互提供支持和安慰,这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很有益处。 一些相关研究的确发现,有朋友的儿童比没有朋友的儿童更具有亲社会性,更外向,在学习和适应等方面也更成功。 友谊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可能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换句话说,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儿童往往容易形成稳定的友谊关系,而友谊关系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这些儿童的社会性和亲社会行为。 有的研究表明,在早期家庭教育方式中父母如果经常采用武力或强制命令的方式来管教儿童,那么,儿童在与同伴交往时就倾向于用攻击来解决同伴间的冲突,这就会导致他被别的儿童拒绝。相反,如果父母采用理性和爱护的管教方法,那么儿童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较好地倾听同伴的观点,并做出积极的反应,从而使自己更多地为同伴接纳。 2.组织策略的发展 组织策略是将记忆材料按特定标准加以分类以帮助记忆的方法。 摩利(Moely)和奥尔逊(Olson)等人(1969)对5~11岁儿童组织策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他们将若干张由家具、汽车和动物类的图片随机呈现给儿童,要求儿童用一定的方法将这些图片记住。结果发现,5、6岁儿童不会运用什么策略;7~9岁儿童只有10% ~20% 能运用组织策略,即将图片进行分类,把同类的图片放在一起;而10~11岁的儿童能运用组织策略的达到了70%。可见,童年发展阶段是组织策略发展的重要时期。 3.系统化策略的发展 系统化策略也叫做建构性记忆,是指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或心理结构,对记忆材料进行加工,使记忆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成为其中的一个有机的成分。 例如,向儿童呈现一系列句子“他的妈妈正在烤蛋糕”,“她的朋友正在拖地板”等等。回忆时,给儿童呈现一些间接的线索(如“烤箱”和“拖把”等)。结果发现,对于11岁的儿童来说,间接的线索能够提高回忆的成绩,而间接线索对年幼儿童的回忆没有帮助。这说明,11岁的儿童在记忆句子时不仅仅记住了句子中的词语,而且利用过去的经验对句子进行了深层加工,所以,间接线索才能帮助他回忆。 记忆系统化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心理发展水平越高,经验越丰富,记忆系统化程度就越高。越容易找到记忆材料与经验的联系点,记忆的成绩就会越好。 一项研究是,比较10岁的围棋高手和成年新手,记忆围棋盘上棋子位置的情况。结果发现,10岁围棋高手的记忆成绩显著优于成年新手。由此可见,已有的知识系统会对记忆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 (三)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特点是儿童产生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这种逻辑思维能力仅仅局限在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内。脱离了经验,童年期儿童就不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来获得对事物内在本质属性的认识。 进入童年期后,儿童他能将不同方面的知觉属性结合起来,或通过对事物变化过程的认识达到对事物量的不变性的认识,形成守恒概念。 儿童形成几种守恒概念的时间有先后之分,一般数量守恒和长度守恒较早形成,液体守恒稍后形成,而面积守恒和体积守恒的形成时间更晚。 儿童形成不同的守恒概念的年龄不同,是因为这些概念的抽象程度不同,儿童必须在一个领域内获得相当多的经验后,他才能掌握相应的守恒形式。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可以分为3种:可逆推理、恒等性和两维互补推理。 以液体守恒为例,7岁儿童看到一杯水倒进广口杯中后液面下降,他会说:“水还是那么多,没有变多,也没有变少。因为如果你倒回原来的杯子后它还是原来那么高(可逆推理)”,或“你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水,所以还是一样多(恒等性)”,或“虽然水变矮了,但是它变粗了,所以还是一样多(两维互补)”。 皮亚杰和英海尔德(Inhelder Piaget, 1958))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以考查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归纳推理的能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关于钟摆问题(pendulum problem)的实验。 ?在钟摆问题的实验中,实验者向被试呈现一个类似钟摆的装置:不同长度的绳子被固定在—个横梁上,绳子的末端可拴上不同重量的重物(见下图),实验者向被试演示如何使钟摆摆动(将栓有重物的摆绳拉紧并提至一定的高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