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填土路基论文压实度检测论文公路填土路基压实度检测浅析.doc

发布:2018-10-09约2.98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填土路基论文压实度检测论文:公路填土路基压实度检测浅析 摘 要:本人结合自身岗位实践,从规范操作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路基压实度检测的各操作事项,并对影响该项试验检测结果的各个因素进行剖析,找出关键影响,以供业内同行共同参考借鉴。 关键词:填土路基 压实度检测 试验要求 在公路路基施工中,回填土路堤必须具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强度等,而这些都与它们的压实度有直接的关系。要有效地控制压实的质量,就需要解决最大干密度的确定、现场干密度的测定和压实标准的取值。压实度不达标是造成路面破损,使用状况差,通行能力差,交通事故多的主要原因。虽然造成路面破损的原因很多,如:软土地基处理不当,路面结构层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差等,但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路基施工中压实度指标不到要求。所以,只有对路基结构层充分压实,才能保证路基强度、刚度及平整度,保证及延长路基、路面的使用寿命。从事公路工程的人都熟悉,进行路基压实度检测,接触最多、见得最多的检测方式便是灌砂法了。由于操作简便、无须借助大型、复杂设备,因此,深得试验检测人员的喜爱。然而,在路基施工中,灌砂法虽然作为应用广泛的一种检测方式,看似简单,以为就是将挖出来的土进行简单的称量、计算便可,但本人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专业的、合格的试验操作人员,并非是一件易事。那么,我们在进行该项试验操作前,应该先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呢?本人认为,在试验实操前,我们应对它的检测原理、各项过程操作所产生的相应影响进行认真研究,深入领会,然后再进行现场实操,只有这样,才能让灌砂检测法的实操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下面,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下,如何采用灌砂法做好路基压实度的检测。 一、灌砂法基本原理 灌砂法(标准方法,但不适用于填石路堤等有大孔洞或大孔隙材料的压实度检测)基本原理是利用粒径0.30~0.60mm或0.25~0.50mm清洁干净的均匀砂,从一定高度自由下落到试洞内,按其单位重不变的原理来测量试洞的容积(即用标准砂来置换试洞中的集料),并根据集料的含水量来推算出试样的实测干密度。 (一)灌砂筒的选用及室内标定 (根据集料的最大粒径选用灌砂筒) 第一、当试样的最大粒径小于15mm、测定层的厚度不超过150mm时,宜采用φ100mm的小型灌砂筒测试。 第二、当试样的最大粒径等于或大于15mm,但不大于40mm,测定层的厚度不超过150mm,但不超过200mm时,应用φ150mm的大型灌砂筒测试。 第三、如集料的最大粒径达到40mm~60mm或超过60mm时,灌砂筒和现场试洞的直径以200mm为宜。 工地上普遍应用φ150mm的灌砂筒,它的测深为150mm,其所测压实度仅为这150mm的压实度。但是现场压实层厚度往往在200mm左右,而且一般压实度在压实表层都比较高,往下就难以保证,因此在山区现场含碎石较多的集料应采用φ200mm的大灌砂筒检测为宜。 (二)室内量砂标定的准确与否对压实度的影响 储砂筒中砂面高度、砂的总重对量砂密度的影响《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中对筒内砂的高度和质量都做了明确规定。筒内砂的高度与筒顶的距离不超过15mm,原因是不同砂面高度的砂,其下落速度不同,因而灌进标定罐内砂的密实程度也不同,这就直接影响了量砂的密度。因此,储砂筒中砂面高度必须严格控制;另外,筒内砂的质量准确至1g.每次标定及以后的试验都维持这个质量不变。因为标定时,只要砂总重相同,即砂的自重一样,显然其下落速度也能保持一致,从而提高量砂使用的准确性。实践证明,现场测试时,储砂筒中砂面高度和重量与室内标定时保持一致,大大提高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标定罐深度对量砂密度的影响通过试验结果发现标定罐深度每减1cm,砂密度大约降低1.2%。可见,其深度不同对砂密度影响较大。因此,现场试洞深度应尽量与室内标定罐深度一致。 砂的颗粒级配组成对量砂密度的影响不同颗粒粒径组成的砂,其级配不同,密度也明显不同,故每次检测使用时量砂必需采用标准砂(0.30~0.60mm或0.25~0.50mm),而且要保持砂的洁净干燥。 由上述可见,储砂筒砂面高度、砂的总重、标定罐深度、砂的颗粒组成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量砂的密度。量砂密度标定准确与否,也将影响路基压实度的检测精度。所以,在进行路基压实度检测之前,标定工作不容忽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压实度检测结果影响因素 (一)注意人为因素在压实度检测工作中的影响 在检测工作中,人为加重了所采集到的材料的质量或者减少了试坑里沙的量,使现场的干密度轻易接近理论的最大干密度;或者是局部的采集点经过多次辗压,使得检测结果明显大于100%。检测结果“超实”而据此的评定结果是不准确的。在路基压实度检测工作中,应特别注意由于自身操作的不认真和施工单位弄虚作假造成的“不实”。在检测监控过程中我们应尽力避免人为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