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与发展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与发展思考
【摘要】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简要阐述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策略建议,以期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模式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也在悄然转变,除了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传统盈利业务之外,中间业务凭借其风险小、成本低以及收益高的优势,日渐成为新的重要利润增长点。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涵盖两大类业务:一是金融服务类业务,即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二是表外业务,即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
金融服务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代理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的各种业务,目的是为了获取手续费收入。主要包括:支付结算类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类业务和咨询顾问类业务。表外业务是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担保或类似的或有负债、承诺类业务和金融衍生业务三大类。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中间业务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看法较为局限,视其为传统存贷业务的附庸,仅是吸引存贷款客户、提高存贷款市场占有率的补充渠道而己。由于创造效益的功能被忽略,中间业务没有视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国内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受到利率管控政策的限制,业务上过于依赖经营存款和贷款,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创新业务重视程度不够。
(二)中间业务可能伴有金融风险
根据国际金融形势,巴塞尔委员会对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提出了一系列监管要求。但现阶段无论是从金融监管机构设置来看,还是从监管手段的效能发挥来看,我国监管体系对可能产生的中间业务金融风险都难以实施有效的控制。特别是2007年全球金融风暴发生后,监管部门更加坚定地认为中间业务尤其是衍生产品业务可能潜在巨大的风险。在以上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当局进一步加大了对相关金融业务的管控,使得中间产品创新面临着更为严格的监管约束。
(三)分业经营政策制约中间业务发展
一般而言,中间业务多处于银行业和非银行业交汇的业务领域。所以,国家对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业务领域的政策界定,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空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开始实施分业经营。受到政策和法规限制的限制,商业银行难以直接经营跨领域的创新型产品,更谈不上实现集约化经营了。尽管近年来实施混业经营政策的呼声愈加强烈,但我国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管理体制并没有颠覆性的变革。业务领域受限,商业银行也就难以在综合经营方面获得大的突破。
(四)中间业务服务缺乏统一规范
由于行业主管部门对于商业银行的很多服务项目并没有明确的收费政策,因此,各商业银行只有自定收费标准。导致出现不同的商业银行对同样服务项目的定价差异较大等情况,广大客户常常认为服务收费不合理。此外,由于缺乏明确的收费政策指导,商业银行担心被客户指责为乱收费,导致客户流失,因此,不敢随意自行收费,导致很多中间业务未能实现潜在的收入。“投鼠忌器”的结果,使得各家商业银行都不愿意冒着客户流失的奉献率先收费,商业银行承担了很多本应由客户承担的成本。这种“赔本卖赚吆喝”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制约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五)银行自身营销习惯束缚了中间业务发展
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良好实践,国外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采用了典型的服务营销,即主要依靠优质服务赢得客户。但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模式主要为“关系营销”,服务质量和产品价格却处于次要位置,因为对国内商业银行而言,政府机构、大中型国有企业等大客户仍然是营销重点,为了赢得此类客户,各商业银行竭尽全力,忽略成本。在这种竞争发展环境中,各家商业银行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客户的开发与维护工作中,导致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转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加快发展中间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制定中间业务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保持原有中间业务稳健发展,同时实现创新中间业务快速发展,促进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
(一)根据市场特点,推进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
我国商业银行应深入挖掘金融服务需求,积极开发能发挥自身优势并符合银行特点的中间业务,全方位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客户需求。
1.发挥银行卡的载体优势,带动相关中间业务发展。由于银行卡汇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