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讲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的一门经济学科。本讲主要介绍发展中国家的概念、特征、分类及经济发展的含义和经济发展成就的测定等内容。 0.1 发展中国家 1.2 经济发展 1.3 经济发展成就的测定 1.4 中国发展指数介绍 第一讲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0.1 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和分类 (一)什么是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是指二战后在政治上取得独立并谋求经济发展的国家。这些国家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其中大部分地区原来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二战后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与现阶段的发达国家相比,它们还相对落后,被称为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叫法:二战后,人们最早使用“落后国家”或“后进国家”的术语,→使用“不发达国家“的术语,20世纪70年代,人们使用了广为接受的“发展中国家”的术语,或用“欠发达国家”的叫法。 →“第三世界”的术语→“外围地区” →“南方国家” (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 世界上有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其人口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4以上,各国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在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结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发展中国家原有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基本相似的,经济上都有殖民地和附属国的烙印,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基本相同,特别是低发展或不发达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处境。 1、人均收入低 世界银行1997年将所有成员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分类,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该组又分为下中等收人和上中等收人)和高收入三大类别。低收入国家(61个)人均GNP不超过785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P在786—9655美元之间,高收人国家(54)和地区人均GDP在9655美元以上。整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收人的比例,20世纪60年代初大约为1:20,20世纪70年代初缩小为1:14,20世纪70年代末又开始扩大为1:40,而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1:46。最高收入是最低收入的492倍。 2、贫富差距大 贫富差距的存在在世界各国是一种普遍现象,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更大。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财产、土地集中在少数特权阶层手中,加上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贫富差距相对较大。据统计,发展中国家人口中20%高收入的人的收人往往是40%的低收入人的5一10倍。 3、贫困的范围大 发展经济学家建立了绝对贫困线指标来衡量贫困的范围。绝对贫困线是指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即每年275美元)。发展中国家由于收入水平低,并且收入分配严重不均等,使得大量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的境地。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1997年,近13亿人,即约占世界1/4的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还有近30亿人,即约占世界人口一半的人生活略微好一些。世界上的穷人全都在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东亚、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区。 4、文教、卫生条件差 从教育方面看,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文化水平普遍较低。1995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成人文盲率(指15岁以上不能读懂并写出有关其日常生活的简短陈述的人口比例)女性为59%,男性为35%,中等收入国家的这一指标分别为25%和12%,而发达国家的成人文盲率还不到5%。发展中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较少。 2003年中国统计资料情况: 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上,高中,初中,小学,文盲 平均比重:4.41% 11.66% 35.25% 32.74% 9.16% 城镇比重:1.35% 21.48% 35.16% 21.68% 5.44% 农村比重:0.66% 5.46% 35.32% 39.73% 11.5% 从卫生条件看,1992年低收人国家中每6760人才有一名医生,中等收人国家平均每2060人有一名医生,而发达国家平均每420人便有一名医生。1995年获得卫生设施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指能获得至少具有适当的排泄物处置设施的入口比重)低收人国家为30%,中等收入国家为36%,高收人国家为92%。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医疗卫生服务报告表明:在191个国家和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公正指数中,中国排第188位,是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 5、劳动生产率低 产出水平取决于各种投入要素的组合,发展中国家缺少物质资本、技术和管理人才,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不断增加劳动投入,边际产出必然递减,加之经济体制不合理,劳动者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劳动力的素质低、体质差,因而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 6、人口重负 人口基数大、出生率高是发展中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