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一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丹毒、非 型霍乱致血流感染患者的护理分享.doc

发布:2024-09-16约1.88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丹毒、非O1/O139型霍乱致血流感染患者的护理分享

一、疾病概述

肝硬化失代偿期是肝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丹毒是一种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非O1/O139型霍乱是由非O1群和非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血流感染则是病原菌入侵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病因:主要与病毒性肝炎、长期大量饮酒、胆汁淤积、循环障碍等因素有关。

2.丹毒的发病机制: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细微损伤侵入,引起局部炎症和淋巴管炎,进而导致丹毒的发生。

3.非O1/O139型霍乱的发病机制:患者摄入被霍乱弧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后,细菌在肠道内繁殖并产生毒素,导致肠道炎症和腹泻等症状。

4.血流感染的发病机制:病原菌从感染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并释放毒素,引起全身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1.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表现: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黄疸、腹水、肝掌、蜘蛛痣等症状。

2.丹毒的表现: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的片状红疹,表面紧张灼热,迅速向四周扩大,伴有烧灼样痛。

3.非O1/O139型霍乱的表现: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水样排泄物、脱水、肌肉痉挛等。

4.血流感染的表现: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心率加快等全身感染症状。

四、治疗要点

1.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包括保肝治疗、对症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等。

2.丹毒的治疗: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局部可使用硫酸镁湿敷等。

3.非O1/O139型霍乱的治疗: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4.血流感染的治疗: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加强支持治疗。

五、实验室检查结果

1.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检查:肝功能检查可显示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升高,血常规可显示血小板、白细胞等减少。

2.丹毒的检查: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

3.非O1/O139型霍乱的检查:粪便常规可显示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细菌培养可检出霍乱弧菌。

4.血流感染的检查:血培养可检出病原菌。

六、护理诊断

1.低效性呼吸型态:与肺部感染有关。

2.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减退、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有关。

4.皮肤完整性受损:与丹毒、皮疹有关。

5.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呕吐、腹泻导致体液丢失过多有关。

6.潜在并发症:出血、肝性脑病、感染性休克等。

七、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肤黏膜情况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患者排痰,必要时给予吸氧。

3.体温护理:监测体温变化,根据体温情况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4.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5.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及时更换衣物和床单,对于丹毒部位可使用硫酸镁湿敷。

6.液体管理:准确记录出入量,根据病情调整补液速度和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7.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肝性脑病、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八、案例分析

患者,男性,56岁,因“腹胀、乏力、纳差1个月,下肢水肿2周,发热、右下肢红肿3天”入院。既往有乙肝病史20年,长期饮酒史。入院时查体:体温39.5℃,脉搏110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90/60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面色晦暗,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肝掌、蜘蛛痣明显,腹部膨隆,有移动性浊音,双下肢重度水肿,右下肢大片红肿,皮温升高。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20U/L,谷草转氨酶150U/L,总胆红素180μmol/L,白蛋白25g/L;血常规:白细胞15×10?/L,中性粒细胞85%;血培养:非O1/O139型霍乱弧菌阳性;腹部超声:肝硬化,大量腹水。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丹毒、非O1/O139型霍乱致血流感染。

治疗经过:立即给予抗感染、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同时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病情逐渐稳定,体温恢复正常,丹毒消退,腹水减少,肝功能逐渐好转,未出现并发症。患者对治疗和护理效果表示满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