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发展研究》试卷A答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少数民族发展研究》试卷A答案
第一部分 填空题
一、填空题
1、人与人之间和物质世界的关系
人类在繁衍过程中结成的人际关系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国家与自治地方
自治地方
3、少数民族人口急剧增长
人力资源开发的严重不足
4、吃鼓葬
12
斯威顿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名词解释
1、发展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认为经济增长是社会进步先决条件的主要信念。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目标、凭借不同的手段,例如高科技工业化。国家干预和市场机制,产生出不同版本的发展主义学派——自由市场、外向型经济、依附发展和已发展为主导的国家等。
2、民族消费的习俗职能:指在民族习俗正常的运行和延续内,弥补了社会组织对产品分配的不足,并对产品进行非强制性的调节,进行再分配,并在社会成员中对产品的消费进行非强制性的统一协调。
3、萨岁祭祀:从表面上看是祈求萨岁的保佑、求的全寨的平安,然而在祭祀过程中,全寨的人际关系的协调往往凭借宗教的外衣,从而巩固了乡规民约,达到了维护和组织生产的目的,这比直接运用行政力量进行干预、直接奖惩有效的多,也更容易让社会和教会知晓生活在这里的苗族。
4、包类型权利意识:以民族核心村寨为村落中心,不管外界发生了什么,都保持着民族传统。人们从服饰到语言、从风俗到信仰都很少改变,因而与其他民族很少接触、很少产生矛盾。在现代社会这样的民族越来越少了,因而把他们看作某民族存在的象征。没有了他们,相关的民族也就不存在了。我们应尽全力保护这样的村落,把它看作民族文化之根。
三、简答题
1、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四方面:第一,国家以其政治强制潜力规范每一个经济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国家的关系,在保证国家收入最大化的同时,建立整肃微观经济机制,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国家直接或间接地规划着社会经济发展,根据社会发展的目标提出经济发展的目标并让各经济参与者为实现国家目标而努力,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第三,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中每个国家都应以其独特的政治主权去维护发展本民族经济并在广泛的联系中寻求发展机会,为实现经济的平等地位而努力。最后,国家也可以作为经济运行主体的一部分置于内部经济的运行操作,既作为调节者,又作为直接生产者,可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如实现某一物质需求,引导各经济参与者走向国家的目标。
2、地方性知识在各少数民族自我发展中有何特性?
答:地方性知识在各少数民族自我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地方性知识具有不可代替性。一切地方性知识都是某个特定民族的表露形态,相关民族文化是在世代调适与积累中形成的生态智慧,生态技能,凭借生态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可以找到一种最佳的解决生态恶化的办法。
第二,发挥利用地方性知识维护相关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是所有维护相关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是所有维护办法中成本最低廉的手段。
第三,地方性知识的运用有严格的范围,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地方性知识的误用,利用地方性知识的制衡格局维护生态环境,既保护了文化的多元并存,又不损害某一民族的利益。
3、武陵山区各少数民族在经济生活上有哪五个方面的经济优势?
答:第一,可以有效地、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
第二,可以保留丰富的经济生产技艺,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材料。
第三,由于民族生计方式的差异并在长期形成的经济互补联系中,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坚实的增长点,进而有利于达到民族间的经济联合。
第四,各民族都占据着其经济文化的最佳适应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有利于各民族间顺利达成一致。
最后,多元化的生计方式,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补充,也是我国经济结构的动力源泉。
4、在侗族地区强行推行矮杆黏稻后对其鱼与稻的文化惯例产生那些方面的影响?
答:在侗族地区强行推行矮杆黏稻后对其鱼与稻的文化惯例产生五方面影响:第一,高杆黏稻是侗族地区鱼稻共生结构的最佳方式,而推行矮杆黏稻后对冷阴锈田以及日照的不足,也不能与侗族社会的村民的生活保障紧密联系在一起,“无保护”现象增多;矮杆黏稻改变了收割工具和储存方式,把碾好的稻子储存在房屋里,由于侗族的房屋一般是木质结构,容易引起火灾,对稻的产量与村民的生活造成极大的损失;侗族的村民有放牛的习惯,推行矮杆黏稻不适应这种在稻田里放着牛、鸭,影响土壤的肥力;高杆黏稻的杆芯在侗族社会中有许多实用价值,如铡草绳或编“标杆”,而矮杆黏稻不具有此功能。第二,高杆黏稻的连带技术是旱水带田,有利于稻田的有机肥力,增加产量,而矮杆黏稻的保湿作用显然低于高杆,因此影响产量。第三,除草的问题。高杆黏稻是侗族鱼稻文化的典型,高度的差异有利于除草,而推行矮杆黏稻后则不利于稻田的除草。第四,施肥的问题。矮杆黏稻施肥的利用率低于高杆。因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