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doc

发布:2017-01-13约字共8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章节概述目标认知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精讲重点知识讲解   以哺乳动物的精子形成为例(图示说明)   1.精子形成的场所:睾丸的曲细精管   2.母细胞:精原细胞   3.减数分裂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二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   4.减数分裂的过程:           注意识别几种处于减数分裂特定时期的细胞形态   4.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减少了一半。   5.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1)使生物不同世代染色体数目和遗传性状保持相对恒定。   (2)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来源,有利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进化。      不考虑交叉互换,男性产生的配子类型为223,女性产生的配子类型为223 相关概念   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性状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称为四分体。 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及图像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时期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2N N N 2N N DNA 2N-4N 4N 4N 4N 2N 2N 2N N 染色单体 0-4N 4N 4N 4N 2N 2N 0 0                       染色体、DNA数量变化曲线 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异同点 比较项目 不 同 点 相同点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染色体复制     复制一次 第一次分裂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2n)产生两个大小相同的次级精母细胞(n)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2n)(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n)和一个第一极体(n)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第二次分裂 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四个同样大小的精细胞(n) 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n)和一个小的第二极体。第一极体分裂(均等)成两个第二极体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 有无变形 精细胞变形形成精子 无变形 分裂结果 产生四个有功能的精子(n) 只产生一个有功能的卵细胞(n)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减半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异同 项目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不同点 母细胞 体细胞 性原细胞 分裂次数 一次 两次 过程 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央,有同源染色体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有规律地排列在细胞中央,有同源染色体 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有同源染色体 前期:减一: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四分体,有交叉互换现象; 减二:染色体散乱分布,无同源染色体 中期:减一: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 减二:与有丝分裂相同,但无同源染色体 后期:第一次分裂:四分体分开,移向两极 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相同,但无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行为 有同源染色体,但无联会,无四分体 有同源染色体,前期出现联会行为,形成四分体,部分还有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非同源染色体行为 无自由组合 有自由组合 子细胞数目 2个 雄性4精子,雌性1个卵细胞+3个极体 子细胞染色体数 和亲代细胞相同 比亲代细胞减少一半 子细胞类型 体细胞 精子或卵细胞 子细胞间遗传物质 几乎相同 不一定相同 相同点 都有纺锤体的出现;染色体都只复制一次   受精作用   指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卵核内的染色体由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但细胞质几乎全部是由卵细胞提供,因此后代某些性状更像母方。   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在减数分裂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加上受精时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使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实质:精子细胞核与卵细胞核融合,精子细胞核内的n挑染色体与卵细胞内的n挑染色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2n条染色体的受精卵细胞核。   下图讲解受精作用的过程,强调受精作用是精子的细胞核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结合,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果蝇杂交实验分析:        结论: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多个基因,且这多个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伴性遗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