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堂在转型.doc

发布:2017-08-03约5.05万字共4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堂在转型 作者:计琳 | 来源:《上海教育》 | 时间:2011-09-22 | 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围绕着“人”和“课堂”,改革的脚步从未停让。今天,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课堂面临着更为重大而深刻的转型。 进入21世纪后,人们愈加强烈地发现,这个世界变了。信息化与个球化的浪潮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和知识如指数般增长,新的科技知识大约每两年就会成长一倍,在“天涯若比邻”的世界里,教育资源开始了全球范围的流动与共享;脑科学的发展,激起了人们对教育的反思,从多元智能理论到情感智力理论,人们开始关注每个学生成才的不问潜能,开始相信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脑潜能的开发过程。 课堂外的变化引发着对课堂的反思,“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因为,未来的学生需要的不仅是公平、优质的教育,更是个性化的教育;教育的资源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将跨越时代、时间和空间;因为,单纯的知识、技能教育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他们需要更多的创造力、践行力和合作沟通能力;学习将伴随每个人的终身,学生不仅要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要更快地掌握学习方式,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从“知识的课堂”到“能力的课堂”再到“创新的课堂”“生命的课堂”,课堂在转型,以人为本;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将愈加深刻地影响、改变课堂的生态。 回顾三十年来上海课堂的变革,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段力佩的育才改革还是青浦区的有效教学改革,无论是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改革还是虹口区的“分层递进教学”改革,虽然这些改革最初的动因与目的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这些改革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依旧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并且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们都关注了“学生”。 今天,以人为本的课堂转型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更有意识的探索与追求。从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到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从上海静教院附校的后“茶馆式”教学到上海青浦一中的“预学习”“小组合作”,我们看到,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堂正进行着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革命。 以学科体系为线索的课堂教学设计逻辑结构开始向着以学生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发生转变,教师教学出发点和着力点开始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标准化的学生培养模式正向着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学生多元智能、为学生提供多类型的课程和个别化的教学发生转变。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社会的勃兴,未来课堂的转型将更具颠覆性,也更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从Wi-Fi到3G,从ipad到iphone,面对着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和00后,未来课堂的转型绝不仅仅是利用一下多媒体技术或使用几个PPT,它所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也将对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更为彻底的践行和诠释。 在未来课堂中,教室内摆放的将是高清电子白板而不是黑板,学生拿着的将是电子书而不是课本,学生的提问、交流、考试等信息都将通过网络直接传输到教师的电脑终端,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将被全程记录,教师能进行有效追踪,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课堂内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人,来自全世界的优秀教师、甚至各行业专家都可能通过实时传送“走进”课堂,出现在电子白板上的教育资源不再仅仅是老师的板书,它可以是图片、动画、视频,也可以是跨越班际、校际甚至国际的实时互动,通过网络,你可能刚才还在欣赏中国馆中的《清明上河图》,现在又“来到”了巴黎的卢浮宫;学习将不仅仅在课堂完成,学号是呢个随时随地都可进行移动学习,家校沟通将变得更为便捷、及时...... 可以预见,信息技术将为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学带来契机和可能,因材施教将不再是梦想,课堂将不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概念,更是创造新知、激发创新潜能、实现心灵沟通的乐士;优质教育资源将不仅在区域内,而且在全球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教学从平面走向立体,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将让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 然而这一切还只是美好的图景。未来课堂的转型关键不在硬件设备的添置,而在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软件的发展,教师将不仅仅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还将担当起协调、分析、整合等的重任,未来的教育,已经孕育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之中,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又一场教育竞争已在全球拉开帷幕。 赢在课堂才能赢在未来,面对课堂的转型,我们准备好了吗? 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全过程让学生像考试一样紧张地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是施教新课程最为有效的手段,它符合现代的教育观点,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诸多能力,使学生获取的是真知识,更提高了课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