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水的组成.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设计
学科
初中化学
课题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水的组成
章节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3《水的组成》
教师
深圳市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侨香学校 余媛
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课标分析:
“水的组成”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对应的一级主题为“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二级主题为“水和溶液”“元素、分子、原子与物质”,标准维度为认识水的元素组成,知道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通过科学史体会科学家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智慧,知道可以通过实验、想象、推理、假说、模型等方法探索物质的结构,初步学习探究物质组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了解人类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探索是不断发展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是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
教材分析:
“水的组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3的内容。关于“水和溶液”,在教材第4单元“自然界的水”中介绍了水的组成、水的净化及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内容,在第9单元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水溶液的组成及表示、溶液的性质、溶解与结晶等。就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而言,第3单元介绍了分子、原子、元素的概念,知道物质在宏观上由元素组成,微观上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组成不变等内容。关于探究物质组成的思路和方法,教材在第2单元中介绍了空气的组成,并用实验探究出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对混合物进行组成分析,而综观人教版教材,针对化合物元素组成的研究,水的组成是唯一的课时。
内容分析:
本课时通过从“氢气燃烧”和“水的电解”两个实验,从元素和微粒角度分析水的组成和变化,物质由元素组成、微粒构成的化学观念和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转化能力。从“分”“合”两个角度认识水的组成,“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实验方法体建立研究纯净物组成成分的科学思维。通过氢气的燃烧实验,水的电解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化学发展史展示人类探索物质成分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科学发展的过程,从中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科学本质,形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学情分析(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发展路径等)
已有经验:
通过教材第2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具有定性认识物质的性质、变化及用途的能力,通过第3单元的学习,学生知道物质在宏观上由元素组成,微观上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掌握实验室常见的基础操作。
发展障碍:
对具体物质组成的研究模型
发展路径:
本节课需达成的知识目标为认识水的组成,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以“水的组成的发现史”为线索,最终达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从微观本质认识化学的变化等教学目标,初步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学科能力。
3.思政育人融入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与思政育人融合的知识点、内在逻辑和具体路径)
思政素材分析:
“水的组成”的教学内容含有丰富的教育素材。结合教材,对本课时内容进行调整优化后融入以下思政素材:
我国古代先明提出的“五行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认识“水的组成”的科学史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
“水的组成”的探究活动中对教材实验的创新改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感;
视频“我国科学家首次通过高倍电子显微镜看到水分子结构”,展示科技新力量等。
内在逻辑和路径:
以思政元素为辅线,专业知识为主线,构建3E微课支架式教学路径,推动解决问题。
围绕认识水的组成的科学史创设情境和活动,以疑引思,以实证思,积极展开小组思辨、讨论和展示活动,感悟踏实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实验、想象、推理、模型等探究物质组成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思路,形成重要态度,促进具体知识向核心素养的转化、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指南。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的体验和践行,还使学生能够具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和化学安全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观念,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通过我国古代提出的“五行说”,体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视频资料展示“我国科学家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水分子的面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的微观结构的认识,促使学生“宏—微—符”三重表征学科能力的形成,展示我国的科技力量,鼓舞、激励学生,坚定其努力学习、科技报国的信念,培养其勇于创新、不惧困难的科学精神和踏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课后习题中构建课程思政元素迁移情境,促使学生学后反思,形成重要态度,增强自信,促进具体知识向核心素养的转化。
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素养和思政育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