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实验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测定概要.doc

发布:2017-07-04约2.35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测定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光的量子性。测量光电管的弱电流特性,找出不同光频率下的截止电压。验证爱因斯坦方程,并由此求出普朗克常数。 【实验仪器】: 光电管,高压汞灯,滤色片,微电流测量放大器。 【实验原理】: 在光的照射下,从金属表面释放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可归纳为:光电流与光强成正比;入射光频率低于某一临界值时,不论光的强度如何,都没有光电子产生,称为截止频率;光电子的动能与光强无关,与入射光频率成正比。 爱因斯坦突破了光的能量连续分布的观念,他认为光是以能量的光量子的形式一份一份向外辐射。光电效应中,具有能量的一个光子作用于金属中的一个自由电子,光子能量或者被完全电子吸收,或者完全不吸收。电子吸收光子能量后,一部分用于逸出功,剩余部分成为逸出电子的最大动能为 (6—1—1) 此式称为爱因斯坦方程。式中为普朗克常数,公认值为6.626176×10-34。即存在一截止频率,此时吸收的光子能量恰好用于电子逸出功,没有多余的动能。由上式可知,当时,则,存在一截止频率,此时吸收的光子能量恰好用于电子逸出功,没有多余能量。因而当时没有光电流,只有入射光的频率时才有光电流。由于不同金属的逸出功数值不同,所以有不同的截止频率。当时,光电子具有较大动能,在阳极不加电压,甚至阳极电位低于阴极电位时,也会有光电子到达阳极,产生为光电流。 本实验采用减速电场法,如图6—1—1所示。单色光透过光电管的玻璃口照射到阴极K上,从K发射出的光电子向阳极A运动,在阳极加上相对阴极为负的电压U0,以阻止光电子向阳极运动。随着反射电压U0的增加,到达阳极的电子数减少,光电流减少,当反向电压满足 (6—1—2) 将没有光电子到达阳极,光电流为零。称U0为截止电压。由(6—1—1)和(6—1—2)两式得 即   (6—1—3) 将代入(6—1—3)式有 (6—1—4) (6—1—4)式表明,对同一种光电阴极材料制成的光电管,其截止电压U0和入射光频率成线性关系。直线斜率k=h/e。当时,U0=0,没有光电子逸出。 对于不同频率的光,可以得到与之对应的I-U特性(光电伏安特性)曲线和截止电压U0的值,可在方格坐标纸上作出U0~图线,根据已知的电子电量e值和图线斜率k即可确定普朗克常数h的值。 对于本实验还需要说明 (1)暗盒中的光电管即使没有光照射,在外加电压下也会有微弱电流,称暗电流。其主要原因是极间绝缘电阻漏电和阴极在常温下的热电子发射等。暗电流与外加电压基本上成线性关系。 (2)阳极上沉积有阴极材料,遇到由阴极散射的光或其它杂散光的照射,也会发射光电子,反向的电压对阳极发射的光电子起加速作用,形成反向饱和电流。 由于以上原因,致使实测曲线光电流为零时所对应的电压并不是截止电压,真正的截止电压在该曲线的直线部分与曲线部分相接的点C处,如图6—1-2所示。 【实验步骤与内容】: 1.测试前的准备 (1)认真阅读光电效应实验仪的使用说明书。 (2)安放好仪器,用遮光罩罩住暗盒的光窗。插上电源预热20~30分钟然后调整测量放大器的零点和满度。 2.测量光电管的暗电流 (1)连接好光电暗盒与测量放大器之间的屏蔽电缆、地线和阳极电源线。测量放大器的“倍率”旋钮置×10-6档。 (2)顺时针缓慢旋转“电压调节”旋钮,并适当地改变“电压量程”和“电压极性”开关。仔细记录在不同电压下的相应电流值(电流值=倍率×电表读数×微安)。此时所读得的即为光电管的暗电流。 3.测量光电管的I-U特性 (1)让光尖锐出射孔对准暗盒窗口,并使暗盒离开光30~50厘米。测量放大器“倍率”旋钮置×10-6挡。撤去遮光罩,换上滤色片。“电压调节”从-3伏或-2伏调起,缓慢增加,先观察不同滤色片下的电流变化情况,记下电流明显变化的电压值以使精确测量。 (2)在上述粗测的基础上进行精确测量记录。从短波长起小心地逐次换入滤色片,仔细读出不同频率入射光照射下的光电流,并记录数据,注意在电流开始变化的地方多读几个值。 (3)在方格纸(如25×20厘米)上,仔细作出不同波长(频率)的I-U曲线。从曲线中认真找出电流开始变化的“抬头点”,确定IAK的截止电压U0。 (4)把不同频率下的截止电压U0描绘在方格纸上。如果光电效应遵从爱因斯坦方程,则U0 =曲线应该是一条直线。求出直线的斜率k =ΔU0/Δv,求出普朗克常数h =ek,计算出所测值与公认值之间的误差。 (5)改变光源与暗盒的距离L和光阑孔φ,重复上述步骤3~5次。 ★【注意事项】: 1.必须在了解仪器的使用规则后方可进行实验。 2.滤色片是经精选和精加工的,更换时注意避免污染,使用前应用擦镜纸认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