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玉米粉糖化-金陵beer070720.ppt

发布:2016-10-03约3.06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双酶法玉米粉低温同步糖化 南京工业大学 Yelian MIAO, Ph.D. 1. 玉米粉低温同步糖化新工艺的提出 2. 双酶法低温液化、糖化(两步) 3. 双酶法低温同步糖化(一步) 4. 低温同步糖化与酒精发酵的同步偶合 5. 能耗和经济性分析 玉米的工业利用 现有双酶法淀粉糖化工艺 玉米粉的结构特点 双酶法玉米粉低温糖化新工艺 1. 玉米粉低温同步糖化新工艺的提出 2. 双酶法低温液化、糖化(两步) 3. 双酶法低温同步糖化(一步) 4. 低温同步糖化与酒精发酵的同步偶合 5. 能耗和经济性分析 酶 1. 玉米粉低温同步糖化新工艺的提出 2. 双酶法低温液化、糖化(两步) 3. 双酶法低温同步糖化(一步) 4. 细微粉碎的机械力化学效应 5. 低温同步糖化与酒精发酵的同步偶合 6. 能耗和经济性分析 细微玉米粉同步糖化-温度 1. 玉米粉低温同步糖化新工艺的提出 2. 双酶法低温液化、糖化(两步) 3. 双酶法低温同步糖化(一步) 4. 低温同步糖化与酒精发酵的同步偶合 5. 能耗和经济性分析 细微玉米粉同步酒精发酵-温度 1. 玉米粉低温同步糖化新工艺的提出 2. 双酶法低温液化、糖化(两步) 3. 双酶法低温同步糖化(一步) 4. 低温同步糖化与酒精发酵的同步偶合 5. 能耗和经济性分析 研究成果 * 内容 ○世界三大作物:大米、小麦、玉米 ○世界玉米年总产量: 6亿t ○美国:玉米产量占世界的34%,90%以上作工 业原料 ○中国:玉米产量占世界的22%,食用10%,工 业原料15%,饲料75% ○玉米是我国未来生产增长的主要作物之一,新 增量主要用作工业原料和饲料 玉米生产 1844年:Thomas Kingsford在美国泽西市开设世界上第一个玉米淀粉生产厂,湿磨; 1866年:用玉米淀粉生产葡萄糖,采用德国化学家G.S.C.Kirchhoff在1811年开发的 淀粉酸水解技术; 1900年:酸变性淀粉; 1915年:氧化淀粉; 1921年:结晶葡萄糖水化合物,葡萄糖提纯和结晶技术; 1940年:酸-酶水解专利公开,获得范围更广的糖浆组分,同时,94%浓缩葡萄糖; 1945年:糯玉米淀粉、阳离子淀粉,羟乙基淀粉; 1960年:热稳定α-淀粉酶、糖化酶 1975年:玉米葡萄糖发酵制取饮料和酒精(石油危机); 1977年:Staley公司在印第安纳州建立“计算机总控”玉米淀粉加工厂; 1980年:采用膜过滤技术除去蛋白质和其他非糖浆物质; 1990年:采用酶技术生产柠檬酸、乳酸等有机酸,以及赖氨酸、苏氨酸等氨基酸 玉米加工业发展历史 玉米 精细化工品 医药、食品 乙醇、乙二醇等醇类 乳酸、丁二酸等 有机酸 多 糖 增稠剂、乳化剂 材料、燃料 120~145℃蒸煮 85℃液化 60℃糖化 葡萄糖液 淀粉 90℃液化 60℃糖化 淀粉 葡萄糖液 1) 水、电、汽消耗量大,对设备要求高 2) 料液黏度大,不易拌匀 3) 生成不发酵性糖,使淀粉损失1.2%左右 4) 蛋白质变性,不饱和脂肪酸氧化成酮和醛,在后续发酵中的利用率低 (高温蒸煮) (中温液化) 蛋白质和淀粉颗粒 (Chanvrier,2005) 细微粉碎 60℃液化 60℃糖化 葡萄糖液 玉米粉 (两步) 60℃ 液化、糖化 葡萄糖液 玉米粉 细微粉碎 (一步) 1) 降低糖化能耗和生产成本 2) 提高葡萄糖、蛋白质、脂肪等成分在后续发酵中的综合利用效率 3) 与后续发酵同步耦合,提高生物法化学品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性 内容 中温α-淀粉酶 酶活力:2,000u/mL,最适温度:60~70℃,最适pH:6.0~6.5 糖化酶 酶活力:100,000 u/mL,最适温度:60℃,最适pH:4.0~4.5 (无锡赛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玉米粉液化的Arrhenius图 (条件:料液浓度10%,pH6.0~6.5,中温α-淀粉酶用量10u/g) 市售玉米粉液化正交试验(两步) (糖化条件:pH4.0~4.5,糖化酶用量200u/g,温度60℃,24h) 8.97 1.2 32.1 R 48.03 51.70 71.48 k3 49.15 51.84 43.32 k2 57 50.64 39.38 k1 144.09 155.11 214.43 K3 147.45 155.52 129.96 K2 462.52 171 151.91 118.15 K1 70.31 2 3 3 9 79.20 1 2 3 8 64.92 3 1 3(70) 7 46.8 1 3 2 6 41.17 3 2 2 5 41.99 2 1 2(60) 4 38 3(24)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