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凹陷北洼古近系东二下亚段湖底扇沉积类型及时空演化机理分析.pptx
辽中凹陷北洼古近系东二下亚段湖底扇沉积类型及时空演化机理分析
CONTENTS
引言
区域地质概况
湖底扇沉积类型及特征
时空演化机理分析
湖底扇油气地质意义
结论与展望
引言
01
因此,开展辽中凹陷北洼古近系东二下亚段湖底扇沉积类型及时空演化机理分析,对于指导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辽中凹陷北洼古近系东二下亚段湖底扇是重要的油气储层之一,对其沉积类型和时空演化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的沉积环境和油气成藏规律。
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对该地区沉积相和储层特征的认识逐渐深入,但关于湖底扇沉积类型和时空演化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制约了油气勘探的进一步发展。
国内外学者对于湖底扇沉积类型和时空演化机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多集中在现代湖泊和古代海相盆地中,对于陆相湖盆中的研究相对较少。
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地震、钻井、测井和露头等多种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
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如高精度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沉积模拟实验、地球化学分析等,以提高研究的精度和准确性。
研究内容
通过对辽中凹陷北洼古近系东二下亚段湖底扇的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明确湖底扇的沉积类型、沉积特征和时空演化机理。
技术路线
采用“点-线-面”结合的研究方法,即选取典型井进行单井沉积相分析,建立连井沉积相剖面,进而分析湖底扇的平面展布特征和时空演化规律。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历史,探讨湖底扇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区域地质概况
02
辽中凹陷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省中部,是辽河盆地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
辽中凹陷是一个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具有典型的半地堑式结构。凹陷内发育了一系列北东向和北西向的断裂,控制了凹陷的形成和演化。
构造特征
地理位置
北洼古近系地层自下而上可分为沙河街组、东营组和馆陶组。
沙河街组主要为暗色泥岩、油页岩和砂岩,东营组以灰色泥岩、砂岩和砾岩为主,馆陶组则以紫红色泥岩、砂岩和砾岩为主。
北洼古近系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受构造活动和沉积环境的影响,凹陷中心部位地层厚度最大。
地层划分
岩性特征
厚度变化
东二下亚段时期,辽中凹陷处于湖盆扩张期,湖水较深,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湖底扇的形成。
沉积环境
凹陷周缘的隆起区提供了丰富的物源,经河流搬运至湖盆内堆积。
物源供应
湖盆内水动力条件较弱,有利于细粒物质的沉积和保存。同时,湖底地形起伏较大,为湖底扇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水动力条件
湖底扇沉积类型及特征
03
内扇
以内源碎屑物质为主,粒度较细,分选差,常呈透镜状、席状展布于深湖-半深湖区。
中扇
位于内扇与外扇之间,具有内外源混合的特点,粒度较粗,分选中等,常呈朵状、席状展布于半深湖-浅湖区。
外扇
以外源碎屑物质为主,粒度粗,分选好,常呈席状、带状展布于浅湖区或滨湖区。
内扇沉积特征
01
主要由暗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组成,夹少量薄层细砂岩或粉砂岩。发育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和透镜状层理。自然电位曲线呈低幅齿形或指形。
中扇沉积特征
02
主要由灰色、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组成,夹少量薄层暗色泥岩。发育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和透镜状层理。自然电位曲线呈中幅钟形或箱形。
外扇沉积特征
03
主要由灰色、灰白色中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组成,夹少量薄层暗色泥岩。发育大型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块状层理。自然电位曲线呈高幅钟形或箱形。
沉积序列
自下而上表现为由细变粗的粒序层理,反映了水动力条件由弱变强的过程。同时,不同沉积类型的湖底扇在垂向上可相互叠置,形成复杂的沉积序列。
沉积物源
主要来自盆地周缘的剥蚀区,通过河流或三角洲等搬运至湖盆内堆积。
搬运方式
以内源碎屑流、外源碎屑流和浊流为主要搬运方式,其中浊流是湖底扇形成的主要动力条件。
沉积环境
主要发育于半深湖-深湖区,受古地形、古气候和构造活动等多种因素控制。
时空演化机理分析
04
古地貌
辽中凹陷北洼古近系东二下亚段湖底扇的形成受古地貌控制,古地貌的高低差异导致水流在湖底的分布和流动状态不同,进而影响湖底扇的形成和发育。
物源供给
物源供给是湖底扇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辽中凹陷北洼地区,周边山地提供的充足物源为湖底扇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水动力条件
水动力条件是控制湖底扇形成的关键因素。在辽中凹陷北洼地区,季节性洪水、风暴等事件性水流对湖底沉积物的搬运和堆积起着重要作用,促进了湖底扇的形成。
发展阶段
随着湖盆的进一步发育和周边山地的隆升,物源供给增加,水流搬运能力增强,湖底扇体逐渐向湖盆中心扩展,扇体规模和厚度逐渐增大。
初始阶段
在湖盆形成的初始阶段,由于地形差异较小,水流搬运能力较弱,沉积物主要在近岸地区堆积,形成初始的湖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