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下的隐喻翻译研究——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田园诗为例的开题报告.docx
框架理论下的隐喻翻译研究——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田园诗为例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在文学、哲学、科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框架理论的兴起,研究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现象的本质,认为隐喻是一种基于类比关系的跨域映射,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思考复杂的概念。在翻译领域,隐喻的翻译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忠实地传达原文中的隐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田园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重要类型,特别是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诗人的田园诗,以其纯洁、清新的情感和艺术特色被广泛赞誉。然而,这些田园诗中常常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取得了深刻的艺术效果,但也给翻译带来了难度。本研究将以框架理论为理论框架,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为研究对象,探究中英隐喻翻译的策略和效果,旨在为文学翻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以陶渊明《桃花源记》、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春晓》三首田园诗为例,分析其中的隐喻表达方式,并对不同翻译版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中英隐喻翻译的策略和效果。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分析田园诗中的隐喻表达方式,探究其隐喻类别和文化内涵;
2.以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重点分析田园诗隐喻中的框架(frame)和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等认知因素,并探讨隐喻在信息传达和理解中的作用;
3.对比分析不同中英翻译版本的隐喻翻译策略,评估其翻译效果,并探讨翻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4.结合案例分析,总结中英隐喻翻译的通用策略和技巧,为文学翻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认知语言学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旨在深入探究隐喻语言现象的本质和翻译思维的效力。
三、研究预期目标
1.通过对陶渊明、王维、孟浩然三大诗人的田园诗隐喻进行分析,探究中英隐喻翻译的规律和特点,总结出可供文学翻译采用的通用策略和技巧;
2.借助框架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等现代语言学理论,揭示田园诗隐喻表达背后的认知机制和文化内涵,为翻译中的文化传递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3.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翻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并提出一些新的翻译思路和方法,为文学翻译的实践提供借鉴和思考。
四、研究实施步骤
1.文学理论研究:对陶渊明、王维、孟浩然三位诗人的田园诗和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明确本研究的文学理论基础;
2.隐喻分析:根据框架理论的认知框架和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三首诗中的隐喻表达方式、隐喻类别和文化内涵等;
3.翻译分析:对不同的中英翻译版本进行文本分析和对比分析,分析其隐喻翻译策略和效果等;
4.研究总结:将隐喻分析和翻译分析相结合,总结中英隐喻翻译的通用策略和技巧,并探讨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5.研究成果:撰写学术论文,形成研究成果,并进一步交流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