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进出口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分析 2.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对中国进出口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产业内贸易产生的背景
国际贸易领域中,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解释国际贸易成因和贸易利益的主导理论,它是经过数代人不断发展与完善而形成的。从最初的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到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之后尽管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补充与发展,但是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与贸易条件的讨论。这些理论“与其说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修正性发展,不如说是对其的解释性补充。”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新趋向,工业国家之间的许多贸易活动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无法予以适当的解释,主要体现在:1.里昂惕夫之谜2.世界贸易的绝大部分是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进行的,且大部分贸易是产业内贸易,即相似产品的双向贸易;3.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普遍发展。这种新的贸易倾向显然不能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而需要对其理论框架进行扩展或重构。于是一批经济学家从贸易实践出发,利用新的分析工具,尤其是借鉴了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模型,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了新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有别于前人的贸易理论。他们将贸易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联系起来,从而从根本上把规模经济纳入了贸易产生的原因当中,并把不完全竞争作为理论的核心。典型理论有规模报酬递增说、产业内贸易理论、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说、国家竞争优势说等。
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或重叠贸易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用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数。这一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T=1-|X-M|/(X+M) 式中:X和M分别表示某一特定产业或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并且对X-M取 绝对值。T的取值范围为[0,1],T=0时,表示没有发生产业内贸易;T=1时,表明产业内进口额与出口额相等;T值越大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国际产品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基础,这体现在产品的 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等三方面: a.水平差异是指产品特征组合方式的差异。在一组产品中,所有的产品都具有某些共同的本质性特征,即核心特征,这些特征不同的组合方式决定了产品的差异性,同差异内部一系列不同规格的产品中可以看出水平差异的存在。差异产品在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上的不同,也正是由于差异产品的这种不完全可替代性使得人们对 同类产品也产生了不同需求。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里,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厂商能够提供的差异产品日益繁多,但一国国内厂商很难满足国内消费者的所有需求。如果一国消费者对外国产品的某种特色产生了需求,它就可能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 b.技术差异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同类产品(如不同档次的家用电器)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继而进行进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c.垂直差异是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为了占领市场,人们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而一个国家的消费者,不能全部都追求昂贵的高质量产品,因此,在出口高质量产品的同时往往也会从其他国家进口一些中低质量的同类产品,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在需求偏好相似论中,我们讲到一国厂商会生产其国内具有代表性 需求的产品,那么处于该国国内的 需求结构两端的产品就可能会通过进口来解决。 农产品贸易 农产品进口 农产品出口 贸易差额 产业内贸易指数 金额(亿美元) 金额(亿美元) 增长% 金额(亿美元) 增长% 亿美元 谷物 8.5 7.5 381.9 1.0 14.6 -6.5 0.24 油籽 50.5 47.5 7 3.0 19.9 -44.5 0.12 植物油 87.5 15.2 18.1 0.4 75.3 -14.8 0.83 饼粕 0.7 0.2 57.7 0.4 46.6 0.2 0.71 蔬菜 17.2 0.6 49.2 16.6 -7.3 16 0.07 水果 22.2 7.8 63.4 14.4 10.2 6.6 0.70 畜产品 32.4 23.7 25.4 8.7 19.2 15 0.45 水产品 36.5 8.7 21.3 27.8 11.0 19.1 0.47 由上表可以看出,谷物、油籽、蔬菜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更接近于0 ,所以应该属于产业间贸易,而不是产业内贸易。而畜产品、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小于0.5。只有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