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历史复习[人教版]古代经济政策.ppt

发布:2017-04-16约3.6千字共5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代商业的发展;4.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6.元代商业的继续繁荣 ;总结 商业发展变化的主要表现;(3)交易场所变化;思考一: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思考三: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西市;北宋东京城布局示意图;《清明上河图》中的街市; (1)从周至唐: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市令或市长);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宋代: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一些乡村也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经营范围的限制,如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城市中的“市”与“草市”“夜市”的区别: (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则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贸易,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 ;【例题】 (2010年福建文综,15)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命题角度分析】 古代商业的发展代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方向,与当代的商业大潮相联系,是一个隐性的热点,高考考查的角度有: (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高考的一个重点,体现了政治制度对经济的双重作用。 (2)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古代商业的发展对宋词的繁荣、戏剧的发展和小说的兴起都有推动作用。 (3)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产生有推动作用,高考试题重视从文化的角度解读经济的发展状况。;(2010·海南单科)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盐城一模)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这反映出当时的杭州 A.开始成为商业都会 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C.城市区域功能明显 D.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3.高考真题 【例1】(2011全国新课标)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的演变;井田制 ;周王;井田制瓦解;⑴确立条件: ①生产力的发展 ②各国的变法运动 a.鲁国“初税亩”改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b.秦国商鞅变法为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⑵类型: ①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地位) 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1952年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被消灭。 ;目的:筹措军粮,安抚流民;时间: (1)开始实行: (2)发展完善: (3)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明朝晚期,很多农民因生计困难,迫于无奈把土地卖掉。当时民间的土地买卖一般由卖方委托中介人寻找买方,三方一起议定价格,写成合约,三方签字画押,合约即可生效。;明朝的“鱼鳞图册”;结果:; 无地或少地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地租的方式,称为租佃方式。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到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自宋代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此后,它在各王朝都占有重要地位。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从依附关系中逐渐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他们不仅在选择雇主方面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