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trade》.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国际贸易考试重点
导论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对外贸易额也称对外贸易值:是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以某种货币统计的出口额与进口额的总和。
对外贸易量指以固定年份为基期所确定的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对外贸易值,就是报告期的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额/进出口价格指数
出口量=出口贸易额/出口价格指数
进口量=进口贸易额/进口价格指数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对关系。
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表示一国出口以单位商品可以获得多少单位进口商品。
系数大于100,该国的年度贸易条件得到改善,进口能力提高。
系数小于100, 该国年度贸易条件恶化,进口能力削弱。
收入贸易条件:一时期内出口量指数与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结论与上述一致
对外贸易指数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分为出口贸易依存度指和进口贸易依存度。
出口依存度=出口额/本国的GNP or GDP。
进口依存度=进口额/本国的GNP or GDP
2.国际贸易的类型
按商品(服务)流向分
进口贸易(Import Trade)
出口贸易(Export Trade)
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
A 购进 B 转售 C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
A (途径) B C
复进口与复出口(Re-import and Re-export )
按统计口径分
总贸易(General Trade) :在对外贸易统计时,以国境为界
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一定时期内运入关境的商品列为进口,
国境关境:自由贸易区;国境关境:关税同盟
自由贸易理论
(重点理解内容)
1理论框架
2国际贸易新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区别与联系
(1)区别
1)前提的不同
传统理论:规模收益不变,产品同质→市场完全竞
争。这在当时技术进展不快的情况下,尚能符合社会经济主流。
新理论:规模经济,产品非同质→竞争是垄断竞争。
2)贸易的模式不同
传统理论:资源禀赋差异为基础→部门间贸易。
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产品差别、消费者偏好的差异→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
3)贸易分工格局
传统理论:要素禀赋一定,生产技术水平不变→分工是基于禀赋差异的产业间分工。
新理论:规模经济、公司优势可以培育,生产要素特别是推进、专门要素可以创造且更重要,分工格局是动态的,公司、国家的作用特别重要。
4)贸易利益分配:
传统理论:基于比较成本的分工→双方互有需求地位平等→贸易利益自动分配自由贸易。
新理论: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公司优势→垄断竞争→贸易利益不可能平均分配、市场处于次优→需要政府适当干预以纠正市场扭曲,更有利于贸易的发展。
(2)联系
新贸易理论虽然对传统理论作了多方面的发展,但并不是对后者的否定,而是对比较优势产生原因的进一步探索,其分析方法从根本上都属于比较优势的分析方法。
3现代的国际贸易理论(见书35页)
(重点记忆知识)
4 比较优势理论
(1)基本假设(221模型)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一种要素、劳动生产率不变、充分就业、完全竞争、要素不能国际流动、物物交换、没有技术进步、没有运输成本。
(2)贸易基础
(相对)技术水平不同 ((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 (比较成本不同(商品相对价格不同(国际贸易。
(3)理论内容(两优则其重,两劣则其轻)
即使某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最有效率的,而另一国都是效率最低的,但只要它们在生产不同产品的优势(或劣势)上存在任何差别,如果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两国都出口那些在生产率上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或服务进口那些在生产率上最具比较劣势的产品或服务,它们就能从相互间的贸易中获益。
(4)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比较(相对)成本差异
国际贸易的充分条件:国际交换比率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之间,且不等于任何一国国内的交换比率。
5要素禀赋理论
(1)每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贸易原则)
(2)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各地区国家商品的价格差异(贸易直接原因)
要素禀赋不同 要素供给差异 生产要素价格差异 成本差异 价格绝对差 国际贸易
(3)商品贸易趋向于消除工资 利润 地租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结果)
第三章
1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1)基本论点
一些国家工业刚刚起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