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平方根 第2课时 无理数及用计算器求平方根-说课稿 2024—2025学年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docx
3.1平方根第2课时无理数及用计算器求平方根-说课稿2024—2025学年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2024—2025学年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平方根”的第2课时,主题为“无理数及用计算器求平方根”。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理解无理数的概念,掌握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和联系。
2.学习使用计算器求平方根的方法。
3.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计算能力。
4.引导学生探讨平方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1.数感与符号意识:通过识别和运用无理数,增强学生对数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符号表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逻辑推理:通过探索平方根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数学运算:通过使用计算器求平方根的操作,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和准确性。
4.数学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平方根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如何求解一个正整数的平方根。他们还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能够运用数学符号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
2.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各有不同,一些学生对探索数学问题充满热情,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对数学感到畏惧。在能力方面,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计算能力强,逻辑思维清晰,而有的学生可能在数学逻辑推理上需要更多的引导。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偏好通过实践操作、问题解决或合作讨论来学习新知识。
3.学生在理解无理数的概念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无理数无法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这与他们之前对有理数的理解有所不同。此外,使用计算器求平方根的操作可能需要一定的熟练度,学生可能需要时间来适应和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情境相结合,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示范。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结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本节课将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在讲解无理数概念时引入案例研究,以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教学活动设计上,将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合作探讨平方根的性质,以及使用计算器求平方根的步骤。此外,通过设计实际问题解决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3.教学媒体方面,将利用多媒体展示无理数和平方根的图形表示,以及计算器操作的动态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和操作技能。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关于平方根和无理数的预习资料,包括相关概念介绍和例题。
-设计预习问题:如“什么是无理数?请举例说明。”、“如何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平方根?”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查看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和问题。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仔细阅读资料,理解无理数和平方根的定义。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概念。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反馈给教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提高学习主动性。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和在线平台,方便资源共享和进度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毕达哥拉斯定理的有趣故事,引出无理数的概念。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无理数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如何使用计算器求平方根。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平方根的实际应用,如建筑设计中的比例计算。
-解答疑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如“为什么无理数不能表示为分数?”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平方根的理解和应用。
-提问与讨论:对不理解的概念或应用场景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对无理数和平方根的清晰认识。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际操作计算器求平方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需要使用计算器求平方根的练习题,以及一些涉及无理数的数学问题。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一些数学网站和视频,供学生进一步学习无理数的相关知识。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针对学生的错误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独立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深入学习,拓宽知识面。
-反思总结:总结自己在课堂学习和作业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