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进展.ppt

发布:2023-08-28约6.34千字共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进展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进展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裂开出血(EGVB)是肝硬化患者严重并发症和主要死亡缘由,约40%~70%的肝硬化患者在其一生中会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中约1/3会消灭曲张静脉裂开出血,而首次静脉出血(FVB)的死亡率高达1/3。约有50%~80%的患者会发生再出血,再出血后死亡率更高,可达30%~70%。因此,如何预防肝硬化患者首次静脉曲张裂开出血及降低其再出血率,是近年来各国学者讨论的一个热点。 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诊断 1. 临床表现:凡肝硬化患者,消灭呕血、黑便、便血及周围循环衰竭征象,如头昏、面色苍白、心率增加、血压降低等,均应考虑EGVB。但需除外门静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溃疡出血。此外,尚需与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服用铋剂和铁剂以及食用动物血等引起的粪便发黑相鉴别。 2. 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确诊EGVB的牢靠方法。一旦患者血流淌力学稳定,在充分筹备的条件下即可施行内镜检查,见有食管或胃曲张静脉出血, EGVB诊断即可成立。内镜检查时发现粗大曲张静脉和胃内血液而无其他可以识别的出血缘由,EGVB诊断也可成立。依据食管曲张静脉的大小,可分为3度. 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诊治建议(草案) 中华内科杂志, 2006.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EGVB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抽血查血型交叉和备血600~1200 m,l查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留置胃管、导尿管和行气管插管。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补充血容量、掌握活动性出血和预防并发症。 (一)止血治疗 EGVB活动性出血的止血措施主要有内镜治疗、血管活性药物、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外科手术和双气囊填塞压迫等。 1.药物治疗:目前认为有效的止血药物主要有血管加压素及其类似物和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适用于无法施行内镜治疗或止血失败者,或与内镜治疗联合应用。其他止血药物如巴曲酶、凝血酶、制酸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尚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各种凝血因子、新奇血小板和维生素K可用于肝硬化凝血机制障碍者,但效果未明。 (1)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生长抑素通过抑制胰高血糖素等扩血管激素的释放,间接收缩内脏血管,削减门静脉血流和压力、奇静脉血流和曲张静脉内压力;生长抑素还可抑制肠道积血引起的胃肠充血效应。生长抑素及其长效类似物掌握出血效果等于或优于血管加压素和内镜下曲张静脉硬化治疗(EIS)等,副作用比血管加压素少。生长抑素或奥曲肽与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治疗(EVL)或EIS联合应用,效果优于单一药物或内镜治疗。目前推举给药方法:奥曲肽(如善宁)50μg先静脉推注,后以25~50μg/h静脉维持;持续应用3~5 d;或生长抑素(如思他宁)250μg静推后,以250μg/h静脉维持3~5 d,如仍有出血,可增加剂量至500μg/h维持。 (2)血管加压素及其类似物:血管加压素削减门脉血流量、门体侧支循环血流量和曲张静脉压力。但有明显的增加外周阻力、削减心排出量和冠脉血流量等副作用,止血率60% ~80%,不降低再出血率和病死率。硝酸甘油可增强血管加压素的降门脉压力作用,削减其心血管副作用,提高止血有效率和耐受性,对存活率无影响。国内仍可用垂体后叶素替代血管加压素。一般推举血管加压素0·4U/kg静推后,以每分钟0.4~1.0U/kg持续静滴,联合硝酸甘油10~50μg/min静滴。不推举使用硝酸甘油透皮贴剂。三甘氨酰基赖氨酸加压素是血管加压素的合成类似物,注射后门静脉药理效应持久,可提高止血率和生存率,随机双盲讨论证实能降低病死率。其止血效果优于血管加压素,与生长抑素、血管加压素联用硝酸甘油、气囊压迫和内镜治疗相当;与EIS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一般三甘氨酰基赖氨酸加压素首剂2mg缓慢静注后,每4小时静注1 mg,持续24~36 h或直至出血被掌握。 0.2~0.4U/min 2.内镜治疗:内镜治疗止血方法主要有EVL和EIS,是掌握活动性出血和预防再出血的主要措施,二者间疗效的差异尚待临床验证,各医院可依据简略情况选用,内镜下注射组织胶(如氰基丙烯酸盐)、TH胶(如α-氰基丙烯酸酯等,也可以有效地止血,但有心、肺和脑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其效果及平安性尚待进一步评估,目前不推举用于食管静脉曲张的治疗。 3.气囊填塞:将三腔双囊管或四腔双囊管插入上消化道内,将胃气囊和(或)食管气囊充气以压迫曲张静脉达到止血目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急救方法,其疗效精准,对掌握急性出血成功率高。但气囊放气后再出血率高,部分患者有并发食管溃疡和吸入性肺炎的危险。该方法目前仅作为临时性急救措施。 4.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