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组织激励制度的使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组织激励机制的使用
摘要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机制。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组织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当单纯的制度不能满足经营发展的需要时,我们便要通过组织文化来弥补。激励机制属于组织文化范畴,的任务便是要通过激励机制的实施来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并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发展留人”,最终促成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1
一、 激励的理论函义 4
1.1 激励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需求 4
1.2 激励的对象是产生某种行为的个体或群体 4
1.3 动机激发的过程涉及三个要素 4
二、 组织激励机制普遍存在的问题 4
2.1 激励作用不明显 4
2.2 精神激励不明显 4
2.3物质激励不明显 5
2.4 缺乏完善的激励制度 5
三、有效组织激励机制的共性 6
3.1激励公平准确、奖罚分明 6
3.2综合使用各种激励方式 6
3.3 灵活掌控激励 7
3.4激励力度 7
3.5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别激励 8
四、可实施的激励策略 8
4.1金钱激励 8
4.2目标激励 9
4.3尊重激励 9
4.4参与激励 10
4.5负激励 10
4.6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 10
4.7基层员工激励 11
相关研究 12
启示与反思 13
参考文献 14
激励的理论函义
1.1 激励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需求
罗宾斯认为激励是去做某事的意愿,并以行为能力满足个人的某些需要的条件。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只有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某人的需求,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从而提高其创造性、积极性。
1.2 激励的对象是产生某种行为的个体或群体
弗鲁姆(V.Vroom,1964):激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主宰着人们......在多种自愿活动的备选形式中所作出的选择。激励的目的在于引导该类行为的重复与强化,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发挥个体或群体的最高价值。
1.3 动机激发的过程涉及三个要素
1.需要来自个体生理或心理上的缺乏;2.内驱力——力求实现需求的满足,消除这种缺乏或不足状况的内在驱动力;3.目标——满足需要和减弱内驱力的事物。
组织激励机制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激励作用不明显 目前,部分国有企业由于受工作性质、环境与历史习惯的影响,建立的激励机制作用不明显。虽已建立成相关激励制度,但制度不可行、不执行,还停留在人治的层面上,还停留在最高管理者的好恶决定一切的层面上,无法从根本上让员工认识到自身肩负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使命,导致员工仅以薪酬为工作标准,出工不出力。部分私营企业主不愿用股权补偿劳动者对企业的贡献,同样不可避免地影响激励机制的有效作用。.2 精神激励不明显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部分企业过于重视经济手段,片面追求高物质利益的强刺激作用,导致一些员工缺乏企业主人翁责任感,无同舟共济的团队意识、无荣辱共享的企业归属意识,为追求短期个人获利,不惜做出损害企业长远利益的行为,部分优秀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在机会成熟期,无法经受受高薪诱惑频繁跳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2.4 缺乏完善的激励制度
部分企业只是存在简单的雇佣关系企业管理者为追求高效益,尤其是部分私营企业还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采用泰勒制管理,把员工看成简单的被雇佣机器,忽视与员工的感情联络,甚至进行营销任务的简单分派,长期延长员工工作时间、无正当理由拖欠工资,无法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导致劳资关系极其紧张,员工工作热情降低,工作懈怠。激励公平准确、奖罚分明激励制度首先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在制定制度是要体现科学性,组织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在提薪、晋级、评奖、评优等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热点问题上求做到公平。组织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可以运用工作激励,尽量把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其次可以运用参与激励,通过参与,形成员工对组织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事实上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是采用适合本组织背景和特色的方式,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创建合理的组织文化,这样综合运用不同种类的激励方式,就一定可以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组织得到进一步的激励需在目标任务下达前激励的提前激励员工遇到困难有强烈要求愿望时,给予关怀及时激励激励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