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子合同1遥感图象处理与判读规范-2.doc

发布:2017-04-20约5.25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 PAGE 8 — 附件2 子合同1遥感图象处理与判读规范 采用先进的遥感技术提取项目区土地利用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利用GIS技术实现空间综合分析,形成土地利用数据库。 一、遥感解译主要内容 利用最新时相的卫星遥感数据分析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包括: 森林分布、面积 草原分布、面积 耕地分布、面积 荒漠化土地分布、面积 荒地、可利用土地分布、面积 25°以上坡耕地分布、面积 湿地分布、面积 冰川(含雪山)分布、面积 地表水分布、空间格局 本技术方案则涉及利用Landsat 影象进行土地覆被/土地利用解译,目的是为开展有利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利用规划分析作数据基础。 二、土地覆被/土地利用遥感解析技术方案 范围: 与基础图一致 2、遥感数据源、基础地理数据 本部分工作涉及遥感信息源与基础地理数据的准备两部分 遥感信息源的准备 采用的遥感数据源以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 7 ETM+(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数据为主,Landsat 7 ETM+数据中多光谱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米,全色片Pan数据为15米。 本次遥感调查的基准年为2000年,根据数据源情况,可选择2002和2001年有效时相数据。 合成方案:根据植被光谱吸收特征以及ETM的波段特征,本方案采用4、3、2标准彩色红外合成。 基础地理数据准备 1:5万地形图用于遥感数据精纠正和地物信息提取参考资料; 各县土地利用图 3、地图投影 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4、土地分类系统 遵循的原则: ·土地的自然生态和利用的双重属性。不管其利用与否,按土地的性质、特点及其利用的方式划分类型,以反映土地自然生态和利用状况。 ·根据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土地分类调查及可能达到的规定精度,对低于应用陆地卫星ETM+图像判读的地物,均不能单独列入分类系统。 ·国家宏观决策的需要。在分类上,一方面尽可能与国家决策部门的要求相吻合;另一方面适应各项目区需要。 根据上述原则,土地分类采用全国二级分类系统:一级分为6类,主要根据土地的自然生态和利用属性;二级分为25个类型,主要根据土地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耕地根据??形特征进行了二级划分,包括水田和旱地。 分类系统及含义为: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耕地、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果、农桑、农林用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113、水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稻和旱地作物轮种的耕地。 123、旱地:指无灌溉水源及设施,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有水源和浇灌设施,在一般年景下能正常灌溉的旱作物耕地;以种菜为主的耕地;正常轮作的休闲地和轮歇地。 林地:指生长乔木、灌木、竹类以及沿海红树林地等林业用地。 21、有林地:指郁闭度30%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包括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 22、灌木林地:指郁闭度40%、高度在2米以下的矮林地和灌丛林地。 23、疏林地:指郁闭度为10-30%的稀疏林地。 24、其他林地:指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及各类园地(果园、桑园、茶园、热作林园等)。 草地:指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覆盖度在5%以上的各类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灌丛草地和郁闭度在10%以下的疏林草地。 31、草地 水域:指天然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 41、河渠: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的河流及主干渠常年水位以下的土地。人工渠包括堤岸。 42、湖泊:指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年水位以下的土地。 43、水库、坑塘:指人工修建的蓄水区常年水位以下的土地。 44、冰川和永久积雪地:指常年被冰川和积雪覆盖的土地。 45、海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 46、滩地:指河、湖水域平水期水位与洪水期水位之间的土地。 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指城乡居民点及其以外的工矿、交通等用地。 51、城镇用地:指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及县镇以上的建成区用地。 52、农村居民点用地:指镇以下的居民点用地。 53、工交建设用地:指独立于各级居民点以外的厂矿、大型工业区、油田、盐场、采石场等用地,以及交通道路、机场、码头及特殊用地。 未利用土地: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 61、沙地:指地表为沙覆盖、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包括沙漠,不包括水系中的沙滩。 62、戈壁:指地表以碎石为主、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 63、盐碱地:地表盐碱聚集、植被稀少,只能生长强耐盐碱植物的土地。 64、沼泽地:指地势平坦低洼、排水不畅、长期潮湿、季节性积水或常年积水,表层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 65、裸土地:指地表土质覆盖、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