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监测与多重耐药菌管理幻灯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医院感染管理处 细菌耐药监测与多重耐药菌管理 主要内容 耐药监测结果 1 细菌样本送检 2 多重耐药菌管理 3 一、耐药监测结果分析 为什么要进行细菌耐药监测 1 2 临床的需要(经验用药) 3 科研的需要(新药研发、耐药机制) 政策的需要(法规指南) 我院2010-2012一季度细菌构成 2010年 2011年 2012一季度 大肠埃希菌 367 322 63 铜绿假单胞菌 290 292 48 克雷伯菌属 186 174 28 鲍氏不动杆菌 157 253 37 肠球菌属 177 145 21 CONS 176 168 16 金黄色葡萄球菌 76 128 22 流感嗜血杆菌 72 59 9 肠杆菌属 68 80 3 变形杆菌属 48 52 6 白假丝酵母 250 242 111 其他细菌 375 401 97 合计 2242 2316 461 2010-2012一季度检出率前7位的细菌 2010年 2011年 2012一季度 第一位 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 白假丝酵母 第二位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 大肠埃希菌 第三位 白假丝酵母 鲍氏不动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第四位 克雷伯菌属 白假丝酵母 鲍氏不动杆菌 第五位 肠球菌属 克雷伯菌属 克雷伯菌属 第六位 CONS CONS 金黄色葡萄球菌 第七位 鲍氏不动杆菌 肠球菌属 CONS 2010年各科室主要检出细菌统计表 2011年各科室主要检出细菌统计表 2012年一季度各科室主要检出细菌统计表 正确看待耐药监测报告 1 2 由于受标本送检或分布不平衡、标本采集不规范、检验操作程序不规范等因素影响,造成耐药率比实际偏高。 3 参考国外耐药监测资料和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时需结合我国国情。参考本地区耐药监测数据需结合个体试验结果。 耐药监测数据是基于临床感染病例(主要为住院病人), 而非健康人群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可能与常规经验性用药的有效率存在差异。 二、细菌样本送检 2010-2012一季度细菌送检样本构成 2010年 2011年 2012一季度 送检样本 送检数 构成 送检数 构成 送检数 构成 痰、咽拭子 3982 34.9% 4384 35.3% 1272 42.6% 尿液 3501 30.7% 3701 29.8% 825 27.6% 分泌物 1604 14.1% 1926 15.5% 428 14.3% 粪便 838 7.8% 780 8.9% 130 7.8% 血液 890 7.8% 1109 8.9% 233 7.8% 胸腹水、脑脊液、胆汁 305 2.7% 332 2.7% 63 2.1% 其它 276 2.4% 185 1.5% 36 1.2% 合计 11396 12417 2987 关于血培养的一些概念 菌血症患者多数为间歇性,病原菌是周期性出现在血液中,随之无细菌时期。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但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水平相当低,据此要求临床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但24h内一般不超过3次,成人每次血量10 ~ 20ml,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⒈急性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细菌性肺炎和肾盂肾炎发热患者,应在抗生素治疗或更换前,从不同部位采集血液标本,做2次血液培养(应在抗生素治疗前完成),分别接种于各种培养瓶内,立即运送到实验室,置于孵箱内培养。 ⒉疑似心内膜炎患者 ⑴急性病例,在抗生素治疗或改变前1 ~ 2h,从各个不同部位采血3次做血液培养。 ⑵亚急性病例,第一天24h内,相隔1h连续采集3次血标本培养,若24 ~ 48h全部阴性,再采集2 ~ 3次血标本培养。 ⑶若已经抗生素治疗患者,连续3天,每天取2次血液标本。 ——节选自《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P.738 血培养简介 血培养- 临床实验室用以侦测败血症的重要实验 细菌和真菌可通个多个部位进入血液 血管 (19%), 生殖泌尿道(17%), 呼吸道 (12%), 肠道和腹膜 (5%), 皮肤 (5%), 胆道 (4%), 腹内脓肿 (3%), 其他已知和 (8%) 和未知部位 (27%). 临床表现分为一过性菌血症(transient), 间歇性菌血症(intermittent)或持续性菌血症(continuous). 菌血症形式 细菌数/ml血 1、一过性(瞬时性) A、拔牙 2、间歇性 A、肺炎球菌性肺炎 B、阴性菌败血症 C、腹内疡症 3、持续性 A、感染性心内膜炎 B、导管相关性菌血症 皮肤消毒和预防血培养污染 Several studies comparing these disinfectants have been published, from which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