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语文课件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pptx

发布:2023-06-20约2.88千字共2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导入我们学过陆游哪些诗歌?谈谈你心目中的陆游?前言导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爱国诗人 陆游 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与诗歌创作背景。2.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词内容。3.通过分析意象与意境,品鉴诗歌的艺术特色,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4.背诵全诗。 知人论世,初入文本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成长在偏安的南宋。家庭的流离、国家的不幸、民族的不幸,使他从小就有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收复失地的强烈意志。因此立下了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解说题目“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①寓有“君临即安”之意;②南宋偏安江南,有“临时安置”之意。“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霁”者: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初读诗歌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再读诗歌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如今的事态人情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着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品名茶。◎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深入研读,仔细品味 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谁令”——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既是重新起用,应是老骥伏枥,为何有此语?讽喻——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又有什么意思呢!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情感——表达了作者不平之气、自问自悔的情感。首联提挈全诗,奠定了抑郁惆怅的感情基调。世味(做官)薄——直道穷(正直的处世态度行不通)比喻 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颔联运用什么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一夜”与“明朝”:深巷——达官贵人多居深巷,忘却亡国之危。卖杏花——点染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情感——旅居京城时的郁闷惆怅,壮志难酬的感伤和无奈。乐景抒哀情虚实结合 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颈联运用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手法:细节描写、用典效果:“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暗用了张芝的典故。张芝擅长草书,,但平时多些楷书。人问其故,他说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工夫写。陆游借以表明自己客居京华,闲极无聊,以草书消遣。 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自己却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茶消磨时光,用日常细节含蓄表达诗人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愤懑之情。 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情感: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表明心志与自我解嘲。诗人洁身自好,不受京城坏风气的影响,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与开头呼应。回家本非诗人之愿,但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情感总结①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薄”表现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