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仲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红松).doc

发布:2017-10-30约2.13万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仲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王红松 上传时间:2007-11-24 编者按: 1995年《仲裁法》颁布前,我国的仲裁是明显的行政仲裁。当事人不能自由选择仲裁员、仲裁地,仲裁结果也受到严重的行政干预,仲裁制度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为改革这一弊端显著的体制,建立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原则的现代商事仲裁制度,1994年8月全国人大通过了现行《仲裁法》。该部法律的核心任务是将仲裁机构由行政机关转变为独立的、公正的、提供中介服务的民间性的组织。下文主讲人王秘书长将这种转化过程形象地称为“仲裁的民间化”。在《仲裁法》颁布十二年来,在该部法律精神的指引下,中国仲裁事业在民间化道路上取得了飞速进步,但也因旧有行政仲裁体制等种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仲裁机构的行政化趋向始终存在,其弊端严重制约了中国仲裁的健康发展。本文作者以资深仲裁专家和中国仲裁事业的实践者、亲历者身份并结合北京仲裁委员会的发展实绩,回望中国仲裁走过的历程,再次阐述《仲裁法》的法律精神,在各种利益纠葛牵扯其间的混乱局面中为我们了解中国仲裁制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打开了一扇窗。 (下文主讲人:王红松 北京仲裁委员会秘书长、亚太地区仲裁组织副主席) 前言: 我对速记员的记录速度和准确性非常佩服。但是,为了使同学们了解仲裁发展的全貌,我在讲话记录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包括讲话后我对中国仲裁界新发生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如果同学们觉得这篇讲话与那天我在课堂上的讲话有很大不同,那不是记录员的错,是我自己修改增加内容所致。希望同学们有耐心能够看完这篇文章。最后,我想送同学们一段张维迎教授在2006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两段讲话与同学们共勉: “所谓精英,就是那些有理想、有激情、有耐心,想干大事的人;那些有思想、有知识、有责任心,能被委以重任的人;那些具有科学批判精神、能理性思考问题,有能力引领社会往正确方向前进的人;那些知书达礼,能承担起传承人类文明传统重任的人;那些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廉耻之心和是非之心的优秀公民。一句话,精英就是那些可以称之为社会楷模的人”。 “我希望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能按照精英人才的标准要求自己,塑造自己。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们的理念,你们的判断力,你们的行为方式,因为社会的文明进步总是在精英的引导下取得的。为了成为真正的精英,你们不仅要学习做事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会做人的道德修养;不仅要知书,而且要达礼。你们要热爱自由,但不可随心所欲不守矩;要张扬个性,但不可孤芳自赏不合群;要养成大家风范,但也不可不拘小节;要学会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但不可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要有远大抱负,但不好高骛远,以事小而不为;要激情澎湃,但必须在理智的指导下选择行动;要甘于寂寞,学好专业知识,也要关注社会;要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但绝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要心中装着多数人,但嘴上不可哗众取宠;要热爱真理,也应该尊重老师。总之,你们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当精英不当乌合之众!”。 王红松 2007.11.15 时间:2007年11月8日 地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宁远楼 模拟法庭 主讲人:王红松 王军: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请到北京仲裁委员会王红松秘书长来给我们做讲演,他讲演的题目是《关于中国仲裁的发展方向》,让我们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 王秘书长非常忙,我也是和她一起过来,今天下午在北京仲裁委员会,请的是著名的海商法专家杨良宜先生来讲的,讲的大量海商法案例。今天我做点评人,最后剩的时间特别少。我讲了这么一层意思,我的一点体会,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抽象的理论知识,一个就是很细腻很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规则。这两种东西,我们在书本上都可以学到。比如我们经贸大的老师对于可操作性的规则,一般来说掌握得可能要比其他学校的老师更多一些。但是实务当中的操作层面的东西,具体的做法,我们却很难听到。作为学生,我们就经常需要把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结合起来。我们今天请来王秘书长,她是在实务第一线,北仲也是国内仲裁委员会发展最好的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也在涉外方面不断的开拓自己的业务,搞得越来越好。今天我们非常难得有这场讲座。我很荣幸的介绍张丽霞女士,华贸硅谷律师事务所的主任,之后由我们的王晓川总支书记主持。 王红松: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在经贸大学的博士论坛和各位一起交流。在座的同学没有进入社会的经历,我在讲的时候老是担心,我讲的内容大家理解不理解。因为有很多东西,如果你没有那种阅历,感觉是不一样的。和同学们交流,我想尽可能的用一些通俗的语言介绍一下咱们国家仲裁制度实际发展的情况。 我听王教授介绍同学也上了仲裁的课,但是,现实中的仲裁制度的运作情况和法律条文的规定是很不一样的。像仲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