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构投资者行为与“应计异象”的关系研究.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文摘要
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诞生而诞生,那么,
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以及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一直
是理论界长期争议的话题。传统理论认为,机构投资者具有比较强的研发能力
和信息优势,相对于中小投资者,他们更加具有理性。当股票价格出现价值低
估时,具有信息优势的机构投资者便会及时发现这种股票的投资机会进而买进;
相反,当股票价格出现价值高估时,机构投资者会抛售这些股票。这样,机构
投资者能够及时地发现市场的非理性,采取相反的交易,纠正错误定价。但是,
近年来的大多数观点认为,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共同基金的投资行为不利于证
券市场的稳定,羊群效应、正反馈效应的存在,会加大市场的不理性。
那么,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效率到底起到了何种作用,在资本市场的
众多“市场异象”中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是怎样的呢?是否能够发现这些“市场
异象”进而采取纠正措施呢?这些问题都是当前倍受关注的问题。而“应计异
象”的发现对于人们重新认识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以及投资者的行为都具有重要
的意义,机构投资者是否能够识别会计盈余信息质量,进而减缓市场异象的程
度,促进市场稳定呢?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但相关实证研究并不多
见。
本文正是以我国资本市场的数据为依据来研究上述问题,从会计盈余中不
同的构成项目入手来考察我国机构投资者在其中的投资行为,进而说明我国机
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所起的作用,最后将机构投资者进行分类,进一步研究
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应计异象”的形成是否存在不同的作用或者说有着
不同的投资行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构成了本文共6章的内容。
第 1 章为绪论。本章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视角并提出了论文
想要解决的问题,进而形成并阐述了论文的研究内容,最后介绍了研究意义。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对会计盈余中应计项目的细分进
一步研究不同应计项目的持续性,并进而检验我国市场的“应计异象”现象;
1
(2)检验机构投资者能否准确识别盈余质量,进而减缓甚至消除市场中“应计异
象”;(3)研究在不同的市场情绪下机构投资者对盈余信息的反应是否不同;(4)
分析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盈余质量的反应是否不同,进而导致在市场存在
“应计异象”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投资策略。
第 2 章是文献回顾。本章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相关文
献进行了总结评述,尤其是指出了国内相关文献的不足以及本文所采用的研究
视角。
第 3 章是样本选择及描述统计。本章介绍了本文选择研究样本的依据以及
数据来源,并对所选样本进行了简要的描述性分析。
第 4 章是实证研究。本章主要是借用国外相关研究的方法并运用我国的相
关数据来解决本文提出的问题。本章的每一部分都是先根据前人的相关研究得
出自己的研究方法,而后再在前人相关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本部分的研究假
设,最后则是实证结果及结果分析。首先,本文对会计应计项目进行了细分,
并对现金及会计盈余各个应计项目的持续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其次,按照各个
应计项目及应计总额分别计算了相对应的基金 AIM 值,得出了 AIM 值的分布情
况,此外,本部分还研究了股票超额收益与会计应计项目及基金持股之间的关
系,以及基金持股变化与股票应计项目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且按照市场的情绪
的高低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别研究。最后,将基金分为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
金,研究比较了两者 AIM 值的分布情况以及两者持股比重变化与股票应计项目
变化之间的关系。此外,本部分还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以检验上述实证结果的可
靠性。
第 5 章是研究结论。本文研究发现:基金识别出了应计项目FIN 的低持续
性,因而其所持股票的FIN 较低,但是基金并没有根据股票FIN 的变化进行
积极的操作,而对另外两个应计项目WC 与NCO 的持续性存在认识上的偏
差,并最终导致对应计总额持续性认识上的误差,所持股票应计总额偏高,但
值得注意的是机构投资者在逐步地重视对会计盈余信息的运用,买进应计总额
低的股票,卖出应计总额高的股票的趋势逐年显现,同时,本文还发现在市场
情绪高涨时基金更易失去理性,而当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时基金越容易表现出理
性,更易对公司的盈余信息做出理性地反应;本文对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的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