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doc

发布:2017-02-12约3.09万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也成了每一所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此,基于我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本文论述了我们在分级教学、实践教学、突出专业特色等多个方面进行的深入思考,并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br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实践教学br  G642br  br  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让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成为既能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工具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br  1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br  1.1计算机基础课程没有很好地突出专业特色br  目前,我省高校所有的非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几乎都一样,仍然停留在几个基本应用软件使用方法的介绍水平上。主要包括Windows 2000和Office 2000。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旧版本已经跟不上最新的操作系统和办公室软件的使用,所以学生普遍感觉课程的实用性差,并且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时安排等方面都没有突出专业特色。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业领域不一样,对同一内容的要求程度也不同,学校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的问题。br  1.2多元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突显优势br  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已经开始广泛使用,但利用多媒体教学存在不少弊病:如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的印象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学期结束后很多学生不知道教师是谁;有的教师课件太过于花哨,强调了视觉和听觉的效果,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教学速度快,信息量大,学生不易记笔记,部分学生感觉跟不上进度;目前开发的多媒体软件更新速度不够快,长期使用多媒体,学生会产生视觉疲劳,对这种教学方式产生厌倦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br  另外,我省很多高校的网络资源利用不充分,网络教学平台上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也缺乏教师的参与,学生在平台上学习达不到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的效果。br  1.3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差br  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学生记住了计算机一些接口的名称和作用,却不知U盘该往哪儿插;学生学完了Word2003后,却不会根据需要完成一份班级晚会的节目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授课理念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很被动,没有学习兴趣,就更谈不上创新意识了。br  1.4大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br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中学课堂,地区差异造成了新入学的大学生在计算机操作水平上的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期就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文字编辑、收发邮件,甚至会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而有的学生在中学期间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计算机操作水平几乎为零。这种两极分化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吃不饱”与“消化不了”的教学矛盾。br  2教学改革的思路探索br  面对我省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我们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br  2.1结合专业特点,突出专业特色br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担负着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各个部门、各个学科,使之为各行业尤其是科研领域服务的任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够应用软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现在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大学生不得不考虑充分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有选择地学习一些技能,为日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介绍一些基本的技能之外,还要设计符合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根据毕业就业方向的需要,让学生学习与专业有关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和一些最新技术,建立起在校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的一个“接口”,以便学生在毕业后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工作。比如:针对不同专业在高年级时可以开设一些网络实用技术、计算机绘图等课程。总之,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既有基础课的性质,又要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br  2.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模式br  这种教学模式类似于研究生入学后的英语免考制度。我们可以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情况,允许他们自愿选择“免考”或“必考”两个不同层次,并对选择“免考”的学生进行相关考核,根据考核成绩,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依据学校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