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PAGE
PAGE7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宰相曾经是百官之首。下列朝代中,废除了宰相的是()
A.汉朝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解析:明朝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宰相,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明太祖曾作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诗中状况出现的主要缘由是明太祖()
A.罢黜百家 B.设置行省制度
C.废除宰相 D.实行八股取士
解析:明太祖的诗反映的是皇帝行政负担加重的现象,这是因为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将六部提升为中心的最高行政机构,干脆对皇帝负责,皇帝独揽大权,每天要处理许多公务。故选C项。
答案:C
3.位于江苏南京牛首山南麓的郑和墓,墓前有7层28级台阶。28级台阶象征墓主()
A.每次率28只宝船航行 B.到过28个国家
C.远航历时28年 D.受到皇帝28次奖赏
解析: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答案:C
4.山东半岛海防要地鳌山卫始建于明朝,建卫后对防备倭寇侵扰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人物中,谁是明朝闻名的抗倭英雄()
A.李自成 B.郭守敬C.戚继光 D.郑和
解析: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峻,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快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与抗倭将领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其余三项和抗倭并无干脆关系,可解除。
答案:C
5.明朝时,为有效管辖黑龙江流域而实行的措施是()
A.设置行都指挥使司
B.设置奴儿干都司
C.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称号
D.双方签订和议,复原扩大贸易关系
解析:A、C两项是明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措施,可解除;B项是明朝所设的管理黑龙江流域的机构;D项反映的是明朝和鞑靼的关系。
答案:B
6.宰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量是非。”
——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探讨》
材料二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从诛丞相胡惟庸入手,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并提高六部的品秩,各部尚书干脆听命于皇帝。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宰相制度始于哪一时期并概括秦朝宰相的主要职权。
(2)依据材料二,明朝初年的宰相制度有何改变?结合所学学问,简述这一改变的干脆影响。
答案:(1)时期:战国时期。职权:参议政事(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百官。
(2)改变:罢除宰相职位,使六部干脆隶属皇帝。影响:皇权高度集中,皇帝政务繁杂。
课堂建构
基础巩固
1.“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更置五军都督府,以分领军卫。如此,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卿等以为如何?”材料中的“朕”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解析:由“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可知是意图废除宰相,由皇帝干脆领导六部,因此“朕”是指明太祖朱元璋。
答案:D
2.下图为中国古代中心官制示意图,该图反映的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解析:图片信息显示,皇帝之下为六部,并没有宰相这一职位,可知是在明太祖废除宰相之后,因此选D项。
答案:D
3.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后,规定后世不得设宰相。内阁形成后,人们还是把某些内阁高校士比作古之宰相。这主要是因为内阁()
A.统率六部 B.获得了票拟权
C.限制了君主专制 D.遏制了宦官专权
解析:内阁不能统率六部,故A项错误;某些内阁高校士堪比宰相是因为内阁获得了票拟权,故B项正确;内阁的出现是君权加强的表现,故C项错误;内阁的出现并没有遏制宦官专权,故D项错误。
答案:B
4.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
A.通过商品的同等交换完成交易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详细体现
C.以政治目的为主
D.以经济目的为主
解析:朝贡贸易是在开放的政策下以赏赐与朝贡的方式进行的,其目的主要是“示中国富强”,不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
答案:C
5.明朝倭寇成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造成这种改变的主要缘由是 ()
A.朝贡贸易体制的弊端
B.小农经济影响了对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