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依附父母的特质与其对孩子的影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共依附」父母的特質與其對孩子的影響
吳麗娟
「連結與自主」(connection & autonomy)、「隸屬與分離」(relatedness& separation)之間的平衡, 一直都是個體成長發展中的重要課題 (Tyber,1997)。 有人說:「家庭給予孩子最重要的兩樣東西就是──根與翅膀」, 這也說明了個體與家庭間建立親密關係的連結,與長大後展翅高飛獨立自主的需要,而能夠在「根與翅膀」間尋求平衡,讓個體在被愛的親密隸屬關係中,仍能擁有自我的獨立空間,是個體健全發展的基石。一般而言,若父母能夠提供孩子豐沛的愛,建立安全親密的連結、依附關係,同時亦能允許孩子有其獨立自主的空間,在「連結與自主」間有所平衡, 則孩子會有較佳的適應與發展(Amato,1986; Bloom,1980; Bowen,1978; Fleming&Anderson,1986; Mann&Borduin,1990 ; Teyber,1983a,1983b)。筆者在諮商的實務經驗中發現當個體「連結與自主」間的發展失衡,與人的關係無法有適當的距離與界線—過於黏結(enmesh)或疏離時,易有「共依附」的現象,而產生種種問題。 筆者認為在親子關係中常見的「共依附」現象是父母以孩子的幸福為己任, 過度在乎孩子,失去自我,父母情緒的好壞由孩子的行為來決定,父母自我價值感的高低奠基在孩子的行為上。「共依附」父母其呈現出來引起親子衝突的教養方式,常見的有兩種:「操控型」與「疏離型」。「操控型」的父母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若孩子不從,則以各種方式使孩子服從, 認為自己一切的作為「都是為孩子好」, 然而孩子在父母密不透風的愛中,常有「別說都是為了我好」、「別說都是為了愛我」的呼喊與控訴,孩子常被父母「完全自我犧牲」、「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的「窒愛」壓得窒息,喘不過氣來,孩子似乎被「滋養過度」了,這是親子關係過於黏稠所造成的問題。另一種「疏離型」的父母則是父母與孩子間的距離太遠,孩子未能得到應有的照顧,而「滋養不足」。這類型的父母藉著疏離的親子關係來保護自己,免於「過度溶入」之苦,例如:藉著疏離以保有自己的獨立性;或「眼不見為淨」,藉著疏離以減輕自己愛的太深,「不勝負荷」的壓力;或藉著疏離以減少面對自己無能力管教的無能感等。然此過遠的親子距離讓孩子覺得被拋棄、被拒絕,也常造成親子問題。父母以「孩子幸福為己任」的態度若是過度了,與孩子的關係過於黏結或疏離時,這種「共依附」的親子關係會妨礙孩子獨立自主性的發展。本文擬就「共依附」父母的特質與其對孩子的影響作進一步的探討,以為親職教育或諮商輔導參考之用。
「共依附」的親子關係
所謂「共依附」關係是指一個人失去自我, 忽略真實自我與需求, 依賴外在某些事物以求生存,不能做自己的主宰;例如:個體過度依賴他人的肯定以建立自我價值;父母的自我價值是由孩子的行為態度所決定等。「共依附」常源於我們的不安全感──我們需要覺得被需要、被肯定,才會覺得自己是不錯的,這也是「共依附」的內涵。 換言之,「共依附」者自尊的高低, 端視其是否被需要,是否被重視而定;其自我價值是由他人的行為態度所決定的。「共依附」關係讓我們和他人的關係像兩個重疊的圓,完全融合,彼此間無界限,缺乏獨立性,讓另一個人的行為影響自己,而自己亦會不自主地想去控制對方的行為。在親子關係中所呈現出來常見的「共依附」的現象是父母把孩子的幸福完全視為是自己的責任,父母情緒的好壞由孩子的行為來操控,父母自尊的高低,端視其是否被孩子需要,是否被重視而定,例如,有些父母的教養方式是讓孩子過度依賴他們,看似滿足孩子的依賴感,事實上也是滿足父母自己被需要的需求,由「被孩子需要」中來肯定自己的價值與重要性。一般而言,我們都希望被肯定、被需要和被重視,這是人們的基本心理需求,但若只能由被別人需要、別人的肯定中,才能找到自己的自我價值,則可能具有「共依附」特質。具體而言,一個成熟的人能區分且接納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獨立個體,能有清楚的自我界限,能和他人建立良好、有界限但親密的有意義關係,而不會過度「溶入」對方生活中而迷失自己,但「共依附」者常是溶入對方生命中,以對方幸福為己任,「背對方同行」。換句話說,高度自我分化的人能在自己與家人之間畫出界限,較有人際界限的意識,在彼此互動時較不會有情緒上泛濫或過度反應的情形發生,而筆者常見到「共依附」的父母常把孩子視為自己生命的延續,或把孩子的事完全視為自己的事,與孩子間完全沒有界限,故常為孩子而過度反應,陷入情緒的糾結中而難以自拔, 導致許多的衝突與不快。例如,在親子關係中常看到父母太在乎孩子,「自以為是」的關心孩子,情緒隨著孩子而起伏,急於想控制孩子,但又不自主地被孩子的一言一行所左右──當孩子順父母意、聽父母話、願意被控制時,父母能感受到自己能愛人、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