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考复习古诗文鉴赏教案.pptx

发布:2025-02-03约2.43千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考复习古诗文鉴赏教案

古诗文鉴赏概述古诗文基础知识梳理鉴赏方法与技巧指导历年真题解析与答题技巧模拟训练与提升策略课堂互动与答疑环节contents目录

古诗文鉴赏概述01

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包括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体裁,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魅力。古诗文定义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情感丰富、韵律优美,常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古诗文特点古诗文定义与特点

通过深入阅读和理性分析,领悟古诗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也能提升个人修养和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鉴赏目的及意义鉴赏意义鉴赏目的

高考古诗文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包括对诗句的解读、对意境的感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等。考查要求近年来,高考古诗文鉴赏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对古诗文的整体把握和深度理解,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和感悟。同时,对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也有一定要求,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考查趋势高考考查要求与趋势

古诗文基础知识梳理02

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如四言、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等,具有韵律和意境美。诗词曲又称曲子词、长短句等,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包括散曲和剧曲,是元代文学的主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030201古代文学体裁简介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重要作家作品概原《离骚》、诗经《关雎》、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等。曹操《观沧海》、陶渊明《桃花源记》、王勃《滕王阁序》等。李白《将进酒》、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等。苏轼《赤壁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李清照《如梦令》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乐府诗集·《蒹葭》名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友情超越时空的寓意。名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展现了诗人的豪放与自信。名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了对亲人朋友的思念和美好祝愿。名篇经典名句名篇回顾

鉴赏方法与技巧指导03

分析诗歌中的具体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内涵。解读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氛围。感受意境结合诗歌背景、作者生平,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把握主旨意境分析法

情感把握法抓住诗眼寻找并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表达技巧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体会情感变化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转折和高潮,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掌握并识别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了解诗歌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如豪放、婉约、清新等,并尝试进行鉴赏分析。语言风格语言表达技巧

历年真题解析与答题技巧04

针对真题进行题型分析,如分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等,明确各题型的考查重点。归纳高考古诗文鉴赏的常考知识点,如诗歌意象、表达技巧、作者情感等。历年高考古诗文鉴赏真题概览,包括诗歌、散文等不同体裁的文本。真题回顾及题型分析

针对不同题型,提供具体的解题思路,如如何快速定位关键信息、如何分析文本内容等。总结高考古诗文鉴赏的常用解题方法,如比较阅读、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强调在解题过程中要注重文本细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子含义。解题思路与方法总结

010204答题注意事项提醒提醒学生注意审题,明确题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强调答题要规范,按照题目要求的格式和条理进行作答。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分配,合理安排答题时间,确保能够完成所有题目。鼓励学生保持积极心态,遇到难题不要轻易放弃,要勇于尝试和思考。03

模拟训练与提升策略05

模拟试题分类将模拟试题按照不同的考点进行分类,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艺术特色赏析等,方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精选历年高考真题从历年高考真题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古诗文鉴赏题目,供学生进行模拟演练。定时定量练习要求学生按照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模拟试题,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模拟试题演练

03定期评估与调整每隔一段时间对学生的提升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提升方案进行调整。01分析学生薄弱环节通过对学生模拟试题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学生在古诗文鉴赏方面的薄弱环节。02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针对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制定个性化的提升方案,包括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加强特定考点的练习等。针对性提升方案制定

备考建议分享拓展阅读视野鼓励学生阅读更多优秀的古诗文作品,拓展阅读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关注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与古诗文相关的时事热点和文化现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掌握答题技巧教授学生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