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小麦病虫害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麦病虫害一、小麦病害1、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俗称黄疸,可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症状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受害,抽穗以后发病较重。小麦感病后,初期叶片或茎秆上出现褪绿的斑点,然后长出鲜黄色、红褐色或赤褐色的粉疱状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铁锈状粉末,故称锈病。发病后期,病部长出黑色疱状冬孢子堆。群众形象地将三种锈病总结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三种锈病症状区别见表2—1。表2—1 小麦三种锈病的症状区别种 类项 目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为害部位以叶片为主,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以叶片为主,叶鞘和茎秆上很少见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和穗部 夏孢子堆相对大小形 状颜 色排 列表皮开裂程度最 小狭小至长椭圆形鲜黄色成株上排列成行,虚线状;幼苗叶片上则不成行,以侵入点为中心,呈多重轮状排列轻微破裂居 中圆形至长椭圆形桔红色不规则散生破裂明显,寄主表皮开裂一圈最 大长椭圆形至长方形深褐色或咖啡色不规则散生表皮很早破裂翻起冬孢子堆发生部位形 状颜 色排 列表皮开裂情况叶鞘,叶片背面狭长形黑 色基本成行不破裂叶片背面圆形至长椭圆形黑 色散生,叶鞘上略成行不破裂叶鞘、茎秆长椭圆形至狭长形黑 色散乱无规则破裂,表皮卷起 发生特点小麦三种锈病的病菌都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同科同属但不同种。小麦条锈病菌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 sp. tritici Erikss et Henn.小麦叶锈病菌 Puccinia recondita Rob. ex Desm.f. sp tritici Erikss et Henn小麦秆锈病菌 Puccinia graminis Pers. var. tritici Erikss et Henn.三种锈病均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其周年病害循环,冬孢子不起侵染作用。条锈病:条锈病菌不耐高温,当温度达到30℃以上时很快死亡,旬平均气温达到23℃时,即不能越夏。山东省7月份旬平均气温超过23℃,因此,小麦条锈病菌在山东不能越夏。小麦收获后,条锈病菌随气流传播到西北高寒地区,在那里为害晚熟冬小麦、春小麦和自生麦苗,度过夏季。秋季,病菌再随气流传至山东,侵染为害秋播麦苗。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越重。条锈病菌在德州、石家庄、介休一线以南的地区,可以菌丝体在病叶里越冬。翌年气温上升时,菌丝形成新的夏孢子,侵染新叶,并可进行再侵染,条件适宜时,导致病害流行。叶锈病:叶锈病菌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在山东省可在自生麦苗上越夏存活,成为当地秋苗发病的主要来源。秋苗上的病菌以菌丝体在麦叶中越冬。越冬后的病菌在春季继续为害小麦。由于叶锈病发生要求较高的温度,所以发生期较条锈病为迟。秆锈病:秆锈病菌耐高温不耐低温,在西北、华北、东北及西南冷凉麦区晚熟春小麦及自生麦苗上越夏,也可在山东省胶东麦区的自生麦苗上越夏。冬季在福建、广东和云南南部麦区越冬。夏孢子借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从气孔侵入寄主进行为害。三种锈病发生的轻重与品种抗病性、菌源数量、气候条件、栽培管理等密切相关。如果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病菌数量充足,气候条件适宜,锈病就会流行。当感病品种栽培面积已定的情况下,锈病流行与否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和菌源数量的多少。如果早春气温偏高,4月份又多雨,条锈病有可能在山东省发生流行。叶锈病的发生与4月中旬到5月上旬的降雨量、气温关系密切,如果降雨量偏多,气温适宜,发病重。小麦抽穗前后,气温比常年高,降雨量偏多,外来菌源数量较大时,秆锈病有可能流行。在适于锈病发生的时期,如果多雨、高湿、露日偏多,有利于锈病的发生。在栽培上,氮肥用量过大,造成小麦徒长,病害发生严重。适当增施磷、钾肥可以减轻锈病的发生为害。防治方法小麦锈病的病菌繁殖力强,借气流传播,流行范围广,因此,在防治上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防病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1、选用抗病品种。品种抗病性是决定锈病流行的基础条件。小麦不同品种对锈病的抗病性有显著的差异。因此,种植抗锈病高产良种,是最经济、有效、易行的方法。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是相对的,病菌新的生理小种的出现,小麦品种抗病性的变异,往往导致病害发生严重。因此,注意多品种搭配,防止品种单一化。对三种锈病,既要分清主次,又要全面考虑。在山东省主要发生条锈病和叶锈病,所以应以抗条锈为主,兼抗叶锈。在注意品种抗锈病的同时,还须重视品质和丰产性状,也要兼顾对小麦白粉病等病害的抗性。各地要因地制宜地选育和引进抗病丰产良种,并搞好种子的提纯复壮,防止混杂。种植时合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