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玉米、棉花病虫害.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代盛期5月上旬,二代盛期6月中旬,三、四、五代盛期分别为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其发生为害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一般6-8月降雨偏多的年份,发生为害较重。 防治指标:6月下旬,被害株率3%或百株有虫1-5头时防治;7月中下旬,被害株率达5-10%或百株有虫5头时防治。 围剿式打药 化学防治 爬的时候(不会飞)防治,若虫三龄前防治。防治方法要以棉株尖和果枝尖(出现小黑点防治最好)为重点. 药剂采用10%吡虫啉1000倍液或每桶用10%吡虫啉5—10克加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30毫升兑水进行喷雾,兑水45-50公斤。另外也可用菊酯类农药加有机磷进行喷雾防治,如一喷雾器30毫升马拉硫磷乳油混20-30毫升功夫乳油,每5-7天喷一次,连喷3-4次。可同时兼治棉铃虫及其它害虫。每5~7天用药1次,连续防治3~4次。注意在上午9点以前或下午5点以后用药防治效果最好。 * * * 二点委夜蛾 新近鉴定玉米新害虫:二点委夜蛾 生活习性 一、虫态识别。二点委夜蛾是玉米上一种新害虫,成虫前翅上有两个黑点,外缘黑点外侧还紧邻一个小白点。幼虫1.4-1.8厘米长,黄灰色或黑褐色,幼虫一般缩成“C”字型。 二、危害特性。二点委夜蛾一般不入土,而是藏匿于麦秸麦糠等田间堆积物下。危害玉米的根和茎基部,一方面咬食玉米根,并是从一侧开始。另一方面是咬食玉米茎基部,而形成孔洞。因此田间可看到危害状有萎蔫株,枯心苗和倒伏植株。一般是小苗萎蔫死亡,大苗倒伏。 三、发生的特点。麦田覆盖物是二点委夜蛾的保护伞。根据幼虫调查,二点委夜蛾发生为点片状。幼虫在田间分布与麦秸有关。没有麦田覆盖物的玉米田在田边草丛下曾查到幼虫。发生时一株有虫1-10头。虫龄不整齐,大小混合。 防治 推荐防治用药:一是撒毒饵,亩用8-10斤炒香的麦麸或粉碎后炒香的棉籽饼,与兑少量水的敌百虫或毒死蜱500克拌成毒饵,于傍晚顺垄撒在玉米苗边;二是随水灌药,亩用48%乐斯本1公斤,浇地灌入田中;三是喷灌玉米苗,可以将喷头拧下,逐株顺茎滴药液,每株1-2两药液,或用直喷头喷根茎部,或用其他物件如瓢、壶将兑好的药液泼浇在根围,药剂可选用毒死蜱、乙酰甲胺磷或高效氟氯氰菊酯。四是亩用DDV3.3两拌50斤细沙土,于早晨顺垄撒在玉米苗边。注意禁止使用高毒农药。 玉米褐斑病 诊断(1)发病初期:叶面先出现褪绿小点,再出现不规则的浅褐色小斑,叶肉褪色为红黄色,出现一大片的病斑。 (2)典型特征:叶的主脉上出现比叶面病斑色深的1-2㎜大小的红褐色的病斑,病斑埋在叶脉之中,象锈病的孢子堆,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 叶脉有大些的红褐色病斑 病斑分布一段一段 发病部位多样性 有的由下部叶开始, 有的由叶中部开始,或是中部叶的叶中部开始。 病斑分布特殊 在叶上大片的病斑呈现一段一段的分布,一段叶是正常的,一段叶分布着大片黄中带粉红色的病斑。 发生时期和条件 玉米褐斑病在玉米大喇叭口末期开始发病,抽穗至乳熟期为显症高峰。病菌在病残体或土中越冬,第二年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叶片上侵染发病。玉米生长中后期阴雨天气多,高湿高温条件下利于该病流行。玉米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2004年调查的临奥1号,里玉6号发病早,程度严重。 玉米褐斑病防治 药剂治疗:20%粉锈宁乳油3000倍液喷雾,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同时可加入喷施宝等叶面肥,促进玉米恢复生长,提高抗病能力,每7天用药一次,连续用药2-3次。 玉米蓟马、瑞典蝇 症状:玉米发生心叶不能展开,扭成牛尾巴状,以成、若虫锉吸叶片汁液,并分泌毒素,抑制玉米生长,植株黄化,扭曲。被害植株叶片上出现成片的银灰色斑,叶片褪绿发黄,部分叶片畸形、破裂、不能展开,使拔节无法进行,严重影响了玉米苗的正常生长。玉米苗期对玉米蓟马危害最为敏感。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玉米播期的多样化,为其发生提供了适宜的寄主条件,其发生为害逐年呈上升趋势。 有时会将此种危害状与病毒病混, 玉米被害牛尾巴状 禾蓟马 瑞典蝇幼虫(蛆) 发生与防治 发生:玉米蓟马:由麦田迁入,是一种几毫米的活泼小虫。 瑞典蝇是一种蝇类,幼虫是蛆。 他们专在玉米心叶危害。 防治方法:玉米苗期可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星科乳油30-45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进行防治。注意喷到心叶中 耕葵粉蚧 耕葵粉蚧 玉米的苗期发现异常情况,玉米叶片发黄,上部枯萎,植株矮小细弱,严重时根茎部变粗,近似玉米粗缩病的症状,这时可能误认为是缺肥或得了病毒病。其实是玉米耕葵粉蚧在做怪 .玉米耕葵粉蚧是一种根部虫害。受害植株的根部有许多小黑点,肿大,根尖发黑腐烂,剥开被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