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葡萄糖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诊治新进展.ppt
关于红细胞葡萄糖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诊治新进展第1页,讲稿共25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是一种红细胞酶缺陷病据统计全球约有2-4亿人有G-6-PD缺陷。我国华南及西南各省等地为高发区。广州地区根据11437例新生儿G-6-P缺乏筛查,男性G-6-PD缺乏检出率为5.41%。第2页,讲稿共25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本病属伴性连锁不完全性遗传病。男性半合子和女性纯合子均表现为G-6-PD显著缺乏。女性杂合子发病与否,取决于其G-6-PD缺乏的细胞数量在细胞群中所占的比例,在临床上有不同的表现度,故称不完全显性。男性G-6-PD缺陷症仅存在活性显著缺陷的半合子。杂合子的女性表现度范围很广,许多表现为G-6-PD活性接近正常或正常。第3页,讲稿共25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一、病因研究进展G6PD缺陷是由于调控G-6-PD的基因突变所致。其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长臂2区8带(Xq28),全长18.5kb,含13个外显子,12个内含子,G6PD的蛋白质一级结构由531个氨基酸组成。目前有370种以上的G6PD变异型和78种基因突变型,突变类型多为点突变,单个氨基酸替换。一种基因突变可产生不同的酶变异型,因此G6PD缺陷具有遗传异质性和临床表现的多态性。第4页,讲稿共25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根据溶血类型可分为3类:①急性间歇性溶血性贫血最常见,某些突变株呈现地方性。其突变位点分散在整个G6PD基因中。②慢性溶血性贫血较少见,其突变位点集中在G6PD基因的NADP,结合区严重影响酶活性和功能。③无明显溶血其突变位点分散在整个G6PD基因。第5页,讲稿共25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二、发病机制G6PD是红细胞糖代谢戊糖磷酸途径中的一种重要酶类,功能是生成潜在抗氧化剂NADPH(还原型辅酶II),后者为维持GSH(还原型谷光甘肽)还原状态所必需。G6PD缺乏的溶血机制较为复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发现逐渐修正对原发疾病的认识。G6PD缺乏NADP(辅酶II)不能转变成NADPHGSH及过氧化氢酶(CAT)不足导致红细胞膜的过氧化损伤、同时血红蛋白氧化损伤高铁血红素生成、高铁血红蛋白增加红细胞内不可溶性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增多红细胞膜变硬通过脾脏破坏溶血。第6页,讲稿共25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上述变化使红细胞膜通透性增高,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并诱发膜带3蛋白酪氨酸磷酸化,形成衰老抗原,为自身抗体所识别,最终易被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由于G6PD缺乏红细胞本身对氧化性损伤的抵御潜力,故在任何氧化性刺激下均可造成溶血。第7页,讲稿共25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G6PD缺乏新生儿的溶血机制:1、G6PD缺乏使红细胞受过氧化损伤2、新生儿红细胞具有氧化易感性1)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缩短。2)新生儿红细胞耗氧量大,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高,易自动氧化,产生过多的过氧化氢。3)新生儿的CAT、GSH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较低,维生素E相对缺乏,使其对过氧化氢的解毒能力明显减弱.第8页,讲稿共25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4)新生儿红细胞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增高,易于氧化。蛋白质、热量摄入不足及铁、铜、硒等元素缺乏均可使氧化易感性增加。3、感染感染是一种氧化性刺激,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产生活性氧,可释放出蛋白酶而影响红细胞膜。另外,红细胞表面有C3b受体,使微生物及抗体在红细胞表面形成免疫复合物,吸引更多的中性粒细胞趋向红细胞周围,释放活性氧破坏红细胞而溶血。第9页,讲稿共25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G6PD缺乏新生儿的溶血机制:蚕豆病发病机制蚕豆富含蚕豆苷和伴蚕豆苷,在β-糖苷酶作用下分别生成蚕豆嘧啶和异脲脒,两者均具有氧化剂性质,可造成红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损伤而致溶血。但也可能有其他因素参与蚕豆病的发病,例如与遗传有关的对蚕豆的“易感性”,或者机体对蚕豆“毒物”的代谢异常。第10页,讲稿共25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三、临床表现急性血管内溶血: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新生儿G6PD缺乏1、感染、缺氧、给新生儿哺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