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0届高考第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分析综合》专题指导ppt.ppt

发布:2017-07-07约1.22万字共5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0届高考第二轮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 ——分析综合 专题指导 ; 真题回眸 一、(2009·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 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一块地方是 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 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了好多乡愁的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 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 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 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 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 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 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 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城 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有去过松 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 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 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 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 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 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 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 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 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 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 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 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 我在21岁时就离开了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 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 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 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 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 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 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 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 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 ; 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 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就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 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 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 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 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行歌的跟读余秋雨散文 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 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 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 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 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 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 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 之任之? 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 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 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 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 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 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的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 (有删改) ;1.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题指导 本段访谈涉及四方面内容,从层次上 来说也就是文本的①~④部分。每部分谈一方面 的内容。 答案 民族感情、写作动机、诗歌前景、中文 现状。;二、(2009·海南宁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寻找教育的曙光 在陶行知的身体内,似乎涌动着一种永不满足、 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的生命力。当陶行知全力推行 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 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 索。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在他记忆的荧 光屏上…… 那是前年秋天游览栖霞山的事。在曲折的山径 上,陶行知遇到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农民。陶行知一 向注重社会调查,这时他像遇到一位老朋友,主动;上前打招呼。原来这位农民姓张,家里有六个孩子。陶 行知三句话不离本行,就问他家里有几个识字的,张大 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唉,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来读 书识字啊!”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 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张大哥 便请他到家里去坐。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 的大好机会呢?便欣然去了。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 体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认识: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 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