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旅游经济和文化协同发展研究-开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论 文 题 目: 大别山旅游、经济和文化协同发展研究
学 院:旅游文化与地理科学学院
姓 名: 胡明
学 号: 201012440109
专 业 班 级: 地理科学201001班
指 导 教 师: 杨凯
旅游文化与地理科学学院制
一、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或应用前景以及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
选题依据
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旅游业的贡献突出地体现在经济和文化两大领域中。一方面,旅游业发展所带动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经济方面所起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把旅游业的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以优化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外汇收入、平衡外汇收支和促进经济发展,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旅游业的社会文化效应也越来越显著。无论是中国旅游的发展,还是世界旅游的发展,在其演进的过程中.都融合、浸透、体现和折射着文化的浓厚底蕴与内涵。旅游业不是单一的经济产业,而是一个有机的经济——文化系统。旅游管理的目标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管理单一的利益目标,它必须同时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增进文化交流、传播区域形象和提升社会文明等多重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集休闲、游乐、交友、健身、求知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塑造人的现代品质、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进国民素质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选题目的
大别山区是一个革命老区,同时也是全国十八个连片贫困区之一,长期以来受关注度不高。由于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开始将目光更多地集中老少边穷地区,并成立了国务院中部崛起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中部开始焕发更大的活力。本文试探性地提出大别山区旅游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以期有利于大别山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的收入。
选题意义
是加快这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选择。充分发掘大别山区的红色历史资源,扬长避短,把大别山区的红色历史资源优势和其他优势结合起来,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达到更好的旅游规划、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目标。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对于旅游业生机蓬勃的发展现实,有关旅游研究的基础理论却表现得相对滞后。旅游业是具有鲜明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的服务性产业,是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化的典型产物.其产生和运行体现出强烈的经济——文化一体化的特性。但是,“中国学者对旅游与游憩科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特别是作为一类企业的管理方面的研究,因此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受到国家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教育机构及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2001.)这样的微观层面和应用层面的研究显然不能提供旅游业持续成长所必需的理论支持。
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旅游经济影响研究的热点问题。吴国新(2003)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一些学者也对该问题持有不同的见解。申葆嘉(2003)教授“并不反对把旅游活动放在商业范围内运作,但是不赞成把它定性为经济性质,更不赞成随意把它炒作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杨勇(2006)利用历史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指出我国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因果关系。吴忠才(2007)以实证研究方法论证了中国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并构建了一个协整模型,表明入境旅游增长1%,能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51%,但两变量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一些学者从区域层面对旅游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拉动或促进作用。温艳玲(2002)分析了环图们江区域中、韩、朝三国的旅游合作现状,指出旅游合作大大地促进了图们江区域经济的发展。魏卫(2006)等以支柱产业的经济贡献标准为出发点,以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需求收入弹性、就业容量、行业关联度4个因子构建了旅游产业经济贡献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