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1.孔子(春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A核心思想是“仁”和“礼”,表现为“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 ----政治思想
B对鬼神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哲学思想
C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求真务实---教育思想
2.孟子 (战国):亚圣 --- 孔子一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A核心思想是“仁政”学说------------------政治思想
B主张人性本善说,认为天命是人意志的体现,人要顺从天意---------哲学思想
C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修身养性
3.荀子 (战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A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政治思想
B主张 “性恶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哲学思想
4.董仲舒 (汉代):儒学确立了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思想
J 体系: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
J 基础:“天人感应”学说,人君受命于天,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J 核心: “三纲五常” 三纲:君臣—父子—夫妻 五常:仁 义 礼 智 信
5.程颢 程颐 朱熹 (北宋) :程朱理学 --- 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A提出以 “理”和“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
B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社会上是道德伦理,体现人身上是人性
C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实践感悟
6.陆九渊 (南宋) 王守仁 (明朝):陆王心学 --- 理学的新发展
A陆九渊提出“心即是理也” 王守仁提出“致良知” 良知就是本心 就是理
B把握“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 自我反省-----------------------内心反省
二、道家思想的演变
1.老子 (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
倡导“无为而治”
? 提出道是抽象的,是世界天地万物的本原,哲学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 (战国):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与荀子对立
? 主张“齐物”即万物的本质相同,对人生主张“逍遥态度”,认为人要顺从自然
3. 黄老之学 (西汉初):道家学派中的黄帝学说及老子学说
A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B内容为治身、治国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儒、墨、法等学说
4.道家学派后来逐渐演变为道教
三、法家思想
韩非子 (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A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
李贽(明代):“异端”与孔孟思想格格不入
A否认孔孟学说B批判程朱理学C倡导人性自由发展,主张男女平等
顾-王-黄(明清):
A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反对君主专制;导言论自由;立自上而下的监督机构,以限制君主.
B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批判“重农抑商”思想
C思想上,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程朱理学和八股取士的脱离实际,主张社会变革。
意义: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主思潮以启迪;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治学方法开启清代考证之风。
七、原因背景分析及意义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意义(第2课)
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宗法分封制崩溃,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大变革。
(2)各国为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士人活跃。
(3)私学兴起。
意义:
(1)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诸子百家思想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背景及意义(第3课)
背景:
(1)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并(2)但当时的西汉也面临许多新问题: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势力太大;民族矛盾尖锐,边境不宁等。这些都要求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国家。2、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背景及意义(第3课))景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
(2)但当时的西汉也面临许多新问题: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势力太大;民族矛盾尖锐,边境不宁等
(2)但当时的西汉也面临许多新问题: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势力太大;民族矛盾尖锐,边境不宁等。这些都要求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国家。
影响(主要是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文化思想的传播;火药——促进了欧。这些都要求汉武帝在政治上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