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审美话语实践.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文学审美话语实践
篇一:文学理论--简答题
简答题
1、 怎样理解文学起源于劳动?(劳动起源说) P44、45 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活动的需要。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吴越春秋》记载的《弹歌》仅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但生动地描写出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而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它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传达,这种早期文艺的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
2、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
别? P124
文学创作当中作者个人的言语行为,其中包括人物的具体读白、对话等,文学言语不同于一般的日常言语、科学言语。科学言语是科学领域中使用的言语,比如科学论文、研究报告、技术资料等,具有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的色彩和风格,因此,显得材料单纯、千篇一律。 日常言语发生在具体交往当中的言语,它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比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得来讲要服从说明的需要,将事情表达清楚。
文学言语则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了个人的感情色彩,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象征的说理体系,往往采用隐喻、暗喻、转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言语,文学作品的言语指示意义往往不能够一眼看穿,因此,文学言语与科学言语有较大差别,比日常言语更具有艺术性、技巧性。
3、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P124 118
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分为物质实践活动、科学认识活动和价值判断三种方式。文学活动属于审美体验和价值判断活动,作家主要通过具有审美价值及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审美体验对其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运用审美话语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所以作家不仅是美的体验者,也是美的创造者,因此文学家也会成为思想家。
4、文学富有情感性,也具有某种认识性P66
文学是具有情感性的,文学情感指审美情感,它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例如:肯定与否定、喜怒、哀乐等,它是超越个人利害关系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一种情感,这种审美情感作为一种审美评价,总是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互渗透,并且通过他们而显现。
文学也具有认识性,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总是包含一定的意识因素,文学不仅表达主观的审美评价,而且也表达对客观的理性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不直接呈现在艺术形象中,往往被归纳或提炼出来。例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性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中隐含着理性认识。
5、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具有某种理性 P63
文学形象也是艺术形象,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出来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从二个方面理解:一是它与人们认识活动中感性形象不同。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了想象,虚构或情感体验的心灵过程,其心灵化的东西必须借助文学形象展现出来。二是文学形象与科学中的概念不同,它总是假定、不确定、模糊,是在自觉的瞬间体现出来的。
文学也蕴含某种理性,一是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来看,文学仍然必须依赖于理性。例如:作家在创作中,理解时代的意识形态氛围、文学素材、构思主题、安排情节、人物关系等。二是文学艺术形象当中本身也蕴含着某种理性,人们往往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品味来深切的认识自身的存在价值。
6、文学创造与宗教活动的区别P104
文学创造和科学、宗教等生产活动,都是人的有意识的生产活动,都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和形象性的特点,例如:《圣经》中充满了诗。
区别: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性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它以真实为基础,来感受美和创造美。
宗教是以虚幻世界来乞求彼岸世界的幸福,否定现实世界和人自身的价值。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则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
7、文学话语蕴藉的含义P72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从作者的创作来看,任何表达意图,任何社会权力关系的纠缠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话语系统去显现。从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