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汇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五、 其他新MR成像技术 1.磁共振波谱技术:磁共振波谱(MR spectroscopy,MRS)技术是利用质子在化合物中共振频率的化学位移现象,分析化合物组成成分及其含量的检测技术。 2.磁共振水成像:指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液体的MR成像技术,具有信号强度高、对比度大,在暗黑背景中含液解剖结构呈亮白高信号的特点。 3.超速MRI技术:可以使用较少的相位编码在少于150ms 的时间内获得图像,因此这项技术可以对运动的脏器进行成像。 小结与思考题 小结 1.讲解了磁共振成像在临床工作中的优点及局限性、磁共振成像仪的基本组成。 2.阐述了产生磁共振信号必备的三个基本条件,磁矩与静磁场的相互作用和磁共振现象的产生。 3.描述了驰豫、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的机制,驰豫时间及T1、T2的物理意义,以及自由感应衰减信号。 4.说明了梯度磁场空间定位、空间位置编码、磁共振图像重建及影响磁共振图像对比的主要因素。 5.介绍了血流的磁共振信号特点和血管成像的常用方法,分析饿了影响磁共振图像质量的主要参数,简单列举了目前磁共振成像的最新技术。 2.相位编码 在Y方向上施加一个梯度,对信号进行编码,以确定信号来自二维空间的行的位置。这个梯度称为相位编码梯度。相位编码梯度应用于层面激发之后,频率编码读出信号之前。 由于对二维空间的信号进行了相位编码和频率编码,在信号读出时,每个像素产生的信号就具有唯一的一个相位和频率的组合。 MR系统对相位的识别有限,每次激发只能识别一种相位,所以要完成多行的数据采集,必须对同一个层面重复进行多次激发和相位编码,这就是MR成像需要较长时间的原因。 相位编码和频率编码的方向是可以变换的,一般取图像矩阵中数值小的方向作为相位编码方向。 四、磁共振的加权成像 (一)“加权”的含义 加权是指重点突出某方面特性,通过调整成像参数,使图像主要反映组织某方面特性,而尽量抑制组织其他特性对磁共振信号的影响。 T1加权成像(T1WI)重点突出组织纵向弛豫差别; T2加权成像(T2WI)重点突出组织的横向弛豫差别; 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则主要反映组织的质子密度的差异。 (二)T1加权成像 在T1WI上,组织的T1值越小,其磁共振信号强度越大。 (三)T2加权成像 在T2WI上,组织的T2值越大,其磁共振信号强度越大。 (四)质子密度加权成像 质子密度越高,磁共振信号强度越大。 五、K空间的基本概念 (一)K空间的基本概念 K空间也称傅里叶空间,是带有空间定位编码信息的磁共振信号原始数据的填充空间。每一幅磁共振图像都有其相应的K空间数据。 (二)K空间的基本特性 (1)K空间中的点阵与图像的点阵不是一一对应的,K空间中每一点包含有扫描层面的全层信息; (2)K空间在Kx和Ky方向上都呈现镜像对称的特性; (3)填充K空间中央区域的磁共振信号(K空间线)主要决定图像的对比,填充K空间周边区域的磁共振信号(K空间线)主要决定图像的解剖细节。 (三)K空间的填充方式 常规磁共振成像序列中,K空间最常采用的填充方式为循序对称填充。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序列 一、脉冲序列 脉冲序列:指具有一定带宽、一定幅度的射频脉冲与梯度脉冲组成的脉冲程序。 一般脉冲序列由五个部分构成,即射频脉冲、层面选择梯度场、相位编码梯度场、频率编码梯度场及磁共振信号。 (一)时间相关的概念 1.重复时间 两个激发脉冲间的间隔时间。 2.回波时间 激发脉冲与产生回波(即读出信号)之间的间隔时间。 3.有效回波时间 900脉冲中点到填充K空间中央的那个回波中点的时间间隔。 4.回波链长度 指一次900脉冲激发后所产生和采集的回波数目。 5.回波间隙 指回波链中相邻两个回波中点间的时间间隙。 6.反转时间 把1800反转预脉冲中点到900脉冲中点的时间间隔称为TI。 7. 信号激励次数 信号激励次数(NEX)也称平均次数(NSA)。通过增加采集次数,可对噪声进行平均,降低噪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8. 采集时间 指整个脉冲序列完成信号采集所需要时间。 (二)空间分辨力相关的概念 1.层厚 层面越厚,产生的信号越多,信噪比越高,垂直于层面方向的空间分辨力越低 2. 层间距 指层面之间的间隔。 3. 矩阵 指磁共振图像层面内行和列的数目,也就是频率编码和相位编码方向上的像素数目。 4. 视野 由跨越图像的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距离确定的。 5. 矩形视野 前后径短左右径长的矩形视野 (三)翻转角 翻转角 是指在射频脉冲的作用下,组织的宏观磁化矢量M0偏离平衡状态(B0方向)的角度。 二、自旋回波脉冲序列 自旋回波序列简称SE序列,是目前磁共振成像最基本的脉冲序列。 SE序列采用90°激发脉冲和180°复相
显示全部